1.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官僚政治后崩溃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西周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唯一性,但仍然出现诸侯国王位争夺,这说明宗法秩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后代世袭王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内部贵族的权力争夺,故D项错误。
【答案】B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史学研究方法
【试题解析】因为年代久远,考古发现的文物不一定保存完好,不一定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故A
项错误;不是所有史事的真实性都能靠考古的确证,故B项错误;材料阿房宫的考古发掘证明《阿房宫赋》记载的错误,成为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考古发现对印证史料的重要性,与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隋唐法律中强调“三奏而后决”“详复”,体现出案件判决时谨慎用刑法,而发扬德教的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从只涉及司法的理念,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厉行法治的精神与材料主旨刚好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以礼入刑、用儒家思想指导古代刑法,故D项错误。
【答案】A
4.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反映出门第对政治地位的影响下降。理学占据正统地位与对门第的冲击无关,故A项错误;市民阶层逐渐崛起与对门第的冲击无关,故B项错误;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下层也可依靠才学跻身仕途,导致门第的重要性下降,故C项正确;宋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