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新出土的证据不能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只能是对井田制的补充,故B项错误;材料与铁犁牛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故
D项错误。
【答案】A
25.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汉武帝的内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决策,外朝执行,故A项错误;唐朝三省分权中,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讨论、决策,故B项正确;内阁制中的阁臣听命于皇帝,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跪受笔录”,对皇帝负责,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