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今天,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文科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还具有故事性,因此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很可能没过多久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们对于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却是记得很深刻,而且经久不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我想语言的生动、引人入胜应该是电视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应该说中学历史教学的难度是加大了,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实我觉得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在历史教学中,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就是照本宣科,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这样长时间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渐渐地也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历史教师的语言就必须生动、直观,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储备更多的词汇,以便恰当地加以运用,力求讲得有声有色,把历史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中讲到秦朝灭亡时,教科书上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后,土崩瓦解。这样讲虽然很简练,但不吸引人。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描写:“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起义军进入咸阳。继位仅仅46天的秦王子婴不得不用绳子系住脖子,乘着素车白马,双手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这样,由陈胜、吴广首先点起的农民起义的革命烽火,终于烧毁了秦始皇所建立的秦王朝。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样讲,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作用,既不脱离教科书,又吸引了学生。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历史人物之间的某些对话。例如,在讲到戊戌变法的失败时,就可以引用谭嗣同和袁世凯两人的一段对话:一天深夜,谭嗣同悄悄来到法华寺,密访袁世凯。谭嗣同略加试探后就直截了当地问:“天津阅兵的事你知道吗?”袁世凯说:“有些风闻。”接着谭嗣同拿出了光绪皇帝的手诏给他看,并说明了来意。谭嗣同说:“现在只有你可以救皇上,你如果不愿意,可以向太后告密,你肯定会升官。”狡猾的袁世凯一拍胸脯,正色道:“你把我袁某看成什么人了啊?你我同受皇上厚恩,大家都有救护的责任。”还说:“阅兵时只要皇上到我营里,传号令杀奸贼,杀个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但是,当天晚上袁世凯就从北京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这样一讲,就把口蜜腹剑的野心家袁世凯大耍两面派的卑鄙伎俩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看出走投无路的改良派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致命弱点。此外,在讲到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也可以引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之间的对话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他们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