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14省高考已经完全结束。新浪教育频道第一时间邀请北京市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北京新干线学校物理教研组特邀顾问苏明义老师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在线解读2010年高考物理学科试题,分析2011年高考走势。访谈结束,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欢迎继续来到我们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您现在关注到的是2010年全国高考真题名师点评特别节目。我们今天的节目将会继续进行。下面将和大家共同关注的学科是物理学科,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苏明义老师来到聊天室,和大家进行交流。苏老师,首先和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
苏明义:同学们大家好。
主持人:2010年的高考终于落下帷幕,我们下面要来点评一下今年物理方面的试题。当您拿到试卷之后,以北京卷为例,试卷的难度包括特色是什么?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苏明义:今年这份试卷大家已经期待很久,因为大家知道对北京来说这是新课改以后的第一份试卷,大家都有一个很大的期望值,就是课改一些新的东西到底对高考的命题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会有多大的变化。从今天拿到题整体来看,应该说难度上是比较适中的,也就是说和我们预先估计的或者各个区的模拟题相比较来看,难度应该说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大家可能都希望看到课改之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其实北京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到现在已经7个年头了,北京从2007年开始进入课改,进入课改之初北京的高考命题实际上已经在逐步的向课标卷的过渡。今年的试卷整体来看应该说难度上比较适中,从变化来说应该是稳中求变,这也是命题人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从07年以来逐渐在变化。所以,从现在来看我们今年的试卷,2010年和2009年的试卷比较并没有一个突变,大家接受起来都感觉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变化。所以,从难度上来说比较适中,变化上也是稳中来变。也就是从07年以来一直想课改靠拢,今年真正实现了平稳的过渡。
比如这里边比较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在试题当中渗透科学方法,以及考察,北京的试卷联系实际的特点,这几年都一直在向课改迈进的变化趋势。
主持人:当您拿到试题之后,下面的时间当中,像选择题和一些大题,选择一些给您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有鲜明特色的试题进行一下点评。
苏明义:整体来看,现在从整个试卷的特色来看,应该说从整体来说坚持了北京这几年自己物理试卷的特色。比如说我们单项选择是一个特点,渗透科学方法,比如控制变量、图象的方法,像第18题、20题,本来第18题就是考一个控制变量的思想,不是纯粹知识性的题目,而是题目中渗透着科学思考方法。20题的图像问题,并不是考纯粹知识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希望学生真正能理解或者掌握有图像描述物理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试题比较注重联系实际,今年联系实际的力度比往年略微有所加大。比如说像设计到选择题当中的第19题,本来就是一个自改现象问题,但是涉及到一个实际电路,给出的图像有点类似于传感器得出的图像。除此之外坚持了第23题的位置是一个大题,连续实际的问题,今年用的是一个波尔效应载体,考察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问题。
再比如计算题,三个计算题都是分步设问,每个计算题都至少设置三问,这样一种设问的方式,真正实现高考题在大题上入手容易深入难。这样一种命题的方式更加适合于考生能够很充分的把自己的能力水平发挥出来,从能力考察来说,搭出适当的台阶之后,对于整体考生能力的区分度来说应该是比较有意义的,这也是这些年一直坚持的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点,应该说整个试卷难度比较适中,考生拿到题之后应该感觉到高三的一年复习对高考应该起作用,这种起作用关键的问题是题目本身应该是不偏不怪,这样考生做起来觉得心里比较有底,他的能力水平能正常发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这份试卷比较注重基础的物理知识,基本的物理方法以及基本的物理过程模型的考察。比如说选择题第14题,不同色光的波长、频率、折射率等等能量,这样一些最基础知识的东西。像第17题关于振动和波动图像之间的关系、联系的问题,都是很基础的物理学知识。第18题渗透一种研究性的科学方法,但是这个题本身的知识载体也是一个很规范的学生的教学当中的演示实验。再有比如像21题的实验题,听到学生反应实验题感觉到比较难一些。其实这个实验题分为两个小问,这两个小问本身都是我们教学当中非常典型的物理过程模型。第一个小题首先要测一个电流表的内阻,改成电压表。第二小问对改装之后的电压表进行校表的问题。应该说都是很规范的学生实验的问题。包括计算题,24题大题计算题的第一题,上来就是一个很规范的平抛问题,机械能和守能。一些重要的典型物理过程模型的考察。
第三个特点,今年这份试卷对数学的能力要求仍然是居高不下的,去年在这里我也谈到对数学要求比较高。数学要求比较高,今年课改之后,我们的考试说明当中对能力要求不再单独提到数学能力这样一个名词,我们进行了调整,比如说它把数学能力要求放在推理能力的要求,放在应用的要求,放在探究的要求当中。尽管在能力要求里没有再提出来数学能力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考卷对数学能力要求很高。数学能力要求表现在这些方面,比如题目当中会设置一些繁杂的数字和文字运算,或者说包括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的使用。第二,涉及到一些关键性的几个条件。第三,比如说图像的问题。今年这份试卷整体来看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对图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看到像第17题是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的内容。像第19条是电在自感应现象当中,电流变化的图像。第23题,给出电压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四个题都涉及到图象的问题。数字计算也是这样,第15、16、24题大量涉及到数字的运算。这应该说是一个很明显的特色。
第四个特点,因为今年课改以后新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也就可以看出来,上来第一题就是一个相对论的问题,把近代物理的知识比重略微增加得稍微大了一些,第13题、第14题都涉及到这样一些内容,这也是课改以后教学内容的调整带来的考试命题的变化。
主持人:刚才说的北京卷,我相信您也大约会看过全国卷,当您看全国卷之后随便看多少道题之后给你的印象怎样,包括它的难度,包括它的相关特点,您也给大家简单来分析一下。
苏明义:刚刚我们看到了全国一卷。从一卷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整体难度来说应该是比往年可能显得略微要容易一些,也就是整体来说也都是比较规范的主干知识、重要的物理过程模型。试题本身也是从数学的要求上来说比较偏高的,也就是没有偏题、怪题,难度至少比09年的试题略容易一些。
主持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今年的试题会比我们明年备考的同学提供很多方向,我相信这次看节目的同学会有很多都是明年打算参加高考甚至更往后年份,今年的试题会给大家传递一些怎样的信息呢?
苏明义:不论是北京卷还是我们刚刚看到的全国I卷,实际上从题目的情况来看,刚才分析的时候我已经谈到,基本上都是主干的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重要的点或者是模型。这样一种信息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当中应该能够把基础的知识落实好,基本的方法能够真正掌握,对一些典型的重要的物理过程模型应该注意理解和积累。也就是说在复习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这些基本的知识抓好,避免出现那种情况,为了追求高难度,盲目找一些难题、偏题、怪题来看,从目前高考命题的习惯来看,实际上就是在主干知识上,也就是我们只要能够把主干知识抓好,像热、光一些重点的知识不再出现一些什么死角、失误,高考就不成问题。
主持人:在今年节目的尾声还有什么要跟大家一起分享,或者还有什么观点给大家介绍,您再给大家做一下小结。
苏明义:不管是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应试的问题,还是我们作为学科学、学物理,其实关键的问题,我们真正能够去学懂这些东西,不要只是抱着一种做题、应试的心态,也就是不管高三的复习还是高一高二的物理学习也好,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这样的基本点上不断提高我们的物理能力。
主持人:现在网友也在里面积极逃遁物理学科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回答一些他们的问题。
网友:老师,我认为物理学科要做适当的练习题才会很好的增加自己的能力。听到您说我们与实际相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我们究竟在未来的学习当中如何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苏明义:学物理肯定要做题,也就是学物理不做题肯定学不好物理。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思考,只盲目做题,只做题是学不好物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当中对知识一定要理解到位,也就是我们不仅要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它为什么,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以及适用条件,以及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要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比如知识本身的内涵是什么,适用条件怎么样。同时我们要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做题我们要去不断的反思,这个题目解决这种问题,思路方法是什么。这种问题里包括一些什么样的典型模拟过程。也就是我们在复习过程当中,我们做题并不是为了把这个题本身解决,而是通过做题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能够使得我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能够使我们头脑当中积累一些典型的物理过程模型,这样才能把物理学习好。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就是模型,这个模型是什么意思?大家在平常学习当中怎么样能够树立自己解题的模型呢?
苏明义:其实做题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要积累一些典型模拟过程。如果我们头脑当中有这些典型过程模型,我们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过程就会起作用。比如我们作学习物理的时候,最初学习力的概念,老师都是给你举一些例子,比如马拉车、脚踢球、手按桌子,说的都是具体的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实际上我们学物理如果能够把它抽象出来,抽样出来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既不是马和车,也不是脚和球,而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同样,我们再进一步学规律的时候也照样是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天体运动的规律,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无论是行星围绕着太阳转,还是嫦娥围绕着月球转,都是绕着一个天体转,这个模型是一样的。
其实我们头脑当中通过有些过程模型,也就是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能够把复杂问题进行拆分,这一段是这个过程模型,下一段是下一个过程模型,模型在这里就会起作用。我们只有模型的积累,才能够面对复杂问题,我们才能显得能够有应对的方法。
主持人:谢谢苏老师今天来到聊天室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感谢大家的在线关注,我们在一段短片之后会继续我们的节目,不要走开,我们继续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