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0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称,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面,就《指导意见》向大家介绍4个方面情况。
第一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出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背景。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并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这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2%,比2012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已经进入到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但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以破解和应对。
三是面临多维改革同步推进的新任务。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普及攻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实现有质量的普及;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第二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考虑。
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十分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着力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针对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挑战,从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学生指导、考试招生和条件保障等育人关键环节着手,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明确要求,保障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的衔接。统筹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充分调动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校内校外相结合,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合力。
第三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1个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6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上主要目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突出育人关键环节,注重统筹谋划、系统设计。这些目标的达成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方式改革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和改革措施。
《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适应深化新课程改革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整体设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第一,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进一步完善德育体系。二是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针对育人薄弱环节,就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目标措施和要求,着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拓宽实践渠道。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实践体验活动。四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实施办法,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
第二,优化课程实施。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目前已完成新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为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指导意见》提出了1个工作目标和两项具体措施。1个工作目标是: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两项具体措施是:一是健全新课程实施机制。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性培训和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并通过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新课程专项培训和遴选新课程培训基地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等,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和学分认定管理,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
第三,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一是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首先,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其次,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另外,针对实施选课走班后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强化了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优化教学管理。针对一些学校存在的抢赶教学进度、超课标教学、日常测试频繁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测试,并强调了市、县监管责任。
第四,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从高中学生的特点看,这个年龄段正处在从未成年走向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特殊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来看,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都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对此,《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注重指导实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指导教师培训。三是健全指导机制。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和协同配合的指导机制。
第五,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在总结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意见》分别对加强和改进考试、命题与招生等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明确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二是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促进教考有效衔接。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动提高命题水平。三是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加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能力建设,提高招生录取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第六,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一是健全师资补充与激励机制。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同时,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普通高中予以适当倾斜,并指导学校完善分配办法。二是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学校建设规划,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校舍功能。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推动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修订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是“建机制”,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省市县分担责任;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其次是“定标准”,针对目前个别省份尚未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一些省份标准过低,以及实施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后学校运转与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要求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第三是“拓渠道”,在严格遵守政府债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
吕玉刚指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指导、多部门协同推进。为保障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指导意见》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考核督导和营造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强调国家要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质量监测办法,引导各地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