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三学生应该了解的几个史学观点

阅读:713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6/17 16:36:57
三、整体范式(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史观对中学生来讲,最突出的应把握两点: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全球史观”兴起。在中国,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吴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之中去。
2、用“全球史观”指导的命题
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这样的观点对于高考备考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某一试题的题眼或题魂)  
“全球史观”的直接作用是,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当今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其次是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趋势,再次是不同文化越出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与相互吸收融合,最后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共同协商解决。(这四个“作用”从备考的角度,都要引起高度注意,即我们若从“全球史观”角度编拟一个试题,其题意的价值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全球史观”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7:2007年全国高考卷Ⅱ第23题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此题是直接用"全球史观"的概念命题,考查考生对这一史观的了解情况.
 8:2007年全国高考卷Ⅱ第40题: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这题一反常规的做法,不是从欧洲工业化的影响,即“近代化的影响”或“现代化史观”角度入手,而是从美洲农业在哥伦布西航后的影响,即“全球史观”角度入手,从上述“全球史观”的“四大作用”的第一大作用的角度命题。“欧洲中心论”在此没有了地位,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入手,必然是“欧洲中心”。此题所体现导向很值得我们备考注意。
四、运用三种史学范式复习高三历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
   一是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必然将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主导。近年的高考虽然在命题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历史观,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唯物史观。
   二是唯物史观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多种“版本”,而“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它在坚持“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更强调“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非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等(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史参》2008.3)。
 2、统整多种历史观
   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从器物层面到制度乃至思想文化层面,近代中国确实经历着一个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这便是“现代化史观”的看法(王也扬《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并不对立》/《北京日报》2008.4.1)。
   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这些核心价值,应该成为我们的学习和备考的基本追求。
 3、运用三种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进行专题学习
运用新观点、新视角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三种史学范式各有侧重,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建构知识体系。如对世界近代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建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更多地应用文明史范式建构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三种史学范式建构知识体系。
4、多元史观示例
例1: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
①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例2: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