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广东考生:语文不难 数学大题卡壳

阅读:58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6/8 8:32:43
昨天高考首日,上、下午分别开考了语文和数学,与去年一些考生考完“哭鼻子”不同,今年两科考完后大多数考生表现淡定。不少学生反映:语文很顺手,但有个别题型新颖;数学题计算量少于去年,但最后两大题有点“卡壳”。
  “语文”整体不难,语用题型新颖
  昨日首门语文考试,考生普遍反映难度中等,甚至比一模、二模都简单一些,不少考生感觉做得很顺手。
  昨日上午,广铁一中考场,距离交卷时间还有30分钟,来自广州粤剧学校的考生黄同学已经提前走出了考场大门。“感觉还不错啊!”她自信地笑说,作为该考场第一个交卷的考生,她受到了在场记者的热情追问,不过始终保持着淡定的笑容。她表示,语文高考卷比较容易,前面的题目只要有复习,基本都可以做得很畅顺。后面两道阅读题二选一,而她选择了较为熟练的环保再生能源这道题,作文则以叙事为主,“感觉这个作文题目还可以”。作为艺术类考生,黄同学笑说要求将《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两篇课文串起来写“主持辞”,因为平时都有看过、练过,“还是挺有优势的”。
  不过,虽然大部分考生普遍反映语文不算难,但一道6分的语用题,还是让不少人觉得“很奇怪”、“看不懂”。这条题目为“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成了考生的“拦路虎”。广铁一中的黄玮珩表示从来没看过这类题型,因此感觉是最“奇怪”的一道题。考生罗宏健则笑说自己一路做下来都颇为顺手,就是在这一题“被卡住了”。最后只好先去写作文,待写完作文之后再回头去做这道题,尤其题目内容偏向历史,让他这个理科生感觉更难懂。不过他表示幸好整体难度不大,“时间还够用”。南海中学的考生小梁则表示,这道语用题既考了图表理解,还考了上下文的衔接以及自我表达是否准确得体“比较创新”。
  对写“主持辞”这样比较新颖的题目,孙老师笑说虽然比较新,不过高考前也有练过。主要是考语言是否得体、连贯,要求考生审题比较清楚,同时要有阅读能力,“如果对这两部作品都从内容上理解透彻,不会特别难”。
  “数学”难度集中在最后两道大题
  与去年相比,不少考生都反映今年的数学题计算量不大,题目相对容易,只是在最后两大题上有点“卡壳”,“这也合乎常理,一点也不奇怪”。昨天下午,考完数学走出考场的考生神色还算轻松,跟语文相比,数学考试结束后呈现的面孔可谓千姿百态。记者随机问了部分考生,看法各不一样。有人觉得难度不大,有人认为小有难度。不过跟去年相比,还是少了很多垂头丧气的学生。
  广州六中一名女学生说,和去年的数学题比较,今年考题不算难,特别在计算量上比去年大为减少。题型上很少新题和怪题,考生比较容易看得明白题目,少刁钻题。但是以往数学考卷喜欢将各种知识点糅在一起考,即综合类题目比较多,但今年的知识点出得比较独立和分散,反而让考生有点不习惯。
  考生小王认为文科数学比之前任何一次模拟考都简单。选择、填空几乎是送分题,连平时数学蹩脚的他做起来也 “不太费劲”,“拿110分没问题”。但最后的压轴大题,他“明智”地选择了放弃,争取时间检查。
  许多考生反映,数学难题主要集中在最后两道大题。倒数第二题解析几何,第一问求两动直线交点的轨迹难度不是很大,可以做出来,但第二问求定点的纵坐标,有同学表示无从下手。最后一题考绝对值不等式的证明,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结合,有同学表示没遇到过这样的题型,不知该怎样做。
  南海中学考生李同学步出考场,也大声向老师“控诉”,这次大题居然没有出到自己拿手的数列题,“最后两条大题计算量很大,只能完成第一个小问”。
  对此,来自第 109中学的数学老师徐茂如笑说,一般来讲最后两道解答题都是为了拉开差距的,因此比较难也在预料之中。不过见到学生都开开心心走出考场,他笑说“比预想中好多了”,往届考数学,有的人会考晕、考哭“大家都笑嘻嘻地出来,应该是不错的”。
  作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与你为邻》:够贴近不难写
  考生认为好发挥,专家称平实易写又有利于尖子生发挥
  南都讯 昨天上午,广东高考首日最大悬念揭晓:面对《与你为邻》的命题作文,不少走出考场的考生感觉作文与生活贴近,写起来不难。而名师们则一致认为,题目贴近生活,学生易于发挥,同时又具有选拔性,能拉开差距利于尖子生发挥。
  考生:
  “虚你”多选择
  “实邻”更好写
  对于昨天的作文题,尽管多数考生反映并不难写,与自己的生活贴近,但据记者随机抽查,不少考生还是觉得写“实邻”更有把握。
  “作文题一开始看很深奥,后来仔细阅读题干发现可写的角度很多,不难写。”女生小杨说,她最后选择写的是“与理想为邻”。记者发现,不少考生都在对比“虚实” 后选择“虚你”,比如与书为邻、与高尚为邻等。“与你为邻,我选择的是议论文体裁,讲述我们应当‘与和谐社会为邻’、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执信中学考场的考生小杨说。在场同学不禁打趣:“作文内容够和谐,肯定能拿高分。”而一位男生甚至没有实写与“谁”为邻,而是从如何正确选择美德的角度行文。
  虽然有部分考生选择写“虚你”,但记者了解到不少考生仍然认为写“实邻”比较容易,而“虚邻”则可能由于太过抽象概括而较不容易说清楚。在写“实邻”方面,不少考生都从生活中选取题材,有跟自己比较贴近的具体的人,也有选择一个群体。“我就写与身边的一个朋友为邻。”一位东圃中学考生说,“这个题目写虚、写实都可以吧,写实在一点的人,可以说的话多一点。”97中学的小叶觉得作文难以准确把握,她最终选择了自己与老师相处的故事,诠释与这位“邻者”沟通与磨合的过程。“不大可能偏题,中等以上的分数应该可以拿得到。”而考生小陈表示,自己在作文中选择了与玉树灾区人民同进退的角度来写,“表达不管任何情况,我们时刻与他们同在。”
  名师点评
  能拉开差距,利于尖子生发挥
  点评人:中学正高职教师、广东省特级语文教师邹寿元
  今年广东的高考命题作文是“与你为邻”,是标题作文,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从命题的风格来看,比较平易、实在,这和我们广东多年来命题作文的风格大体上差不多。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是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中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体验和生活感触,可以记述,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标题中的“你”,可以是邻居,是邻座,是邻国,是比较实在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某种道德品质、某种思想情绪等等。这样的作文题还是可以拉开距离的,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从审题的角度来看,它的难度应该高于2009年的命题作文 “常识”,但是比不上2008年的“不要轻易说不”,大约介于两者之间。前面有一段提示性文字,这是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题意,不是限制考生的思维。审题的时候要注意这里的“你”属于第二人称,还要注意到隐含着的“我”。这个“我”在标题中没有出现,但是实际上是有这个“我”的,这个“我”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比如说“我国”就可以有“我”。总体说来,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以考出考生的水平和能力,那是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的。
  可激发想象,打开写作思路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金
  试题保持了历年平实的命题风格,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同时适合不同文体写作优势的考生。题目平易,难度适中。
  人不是动物,要生活在人群中,也要生活在社会、文化、自然等环境里。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应相互关照,和谐相处。人必然有“邻”,但以何者为“邻”,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选择中体现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如何确定“你”这个对象和展开对“邻” 依存关系的演绎,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或一个深切的感受。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可有较多的立意角度。这个命题作文,体现了时代精神,“你”可实可虚,这种提示语可以激发考生的想像,打开考生的写作思路,考生是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来的。
  网友怪评
  与你为邻,七成网友投票不难
  一年一度的作文题依然是当日最大的谈资。记者留意到,在昨日上午10 时,新浪微博上已有心急人士放出了广东高考作文题,以致于半信半疑的网友大喊“是不是泄题了”!
  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至昨晚,近七成网友投票认为《与你为邻》的作文题并不难。
  彩斐尔:我喜欢《与你为邻》,让我们一起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角色转换之间》寻求《难题》的解决《路径》,《让小鱼长大再捕捞》,留给它《最美的青春》!猫《有鱼吃还捉老鼠?》吗,那是因为捉老鼠是猫的价值和生活意义所再《绿色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爱生活!
  网易网友“广东客家”:我天天与地沟油、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黑心大米等为邻,都已经成为好朋友了,离开它们真的无法生活!
  网易甘肃网友“冥花倾国”:与你为邻这么多年,只知道你每天都不说话,只知道不知道的就问你,只知道生气的时候就摔你,只知道晚上可以枕着你。———字典
  唯爱Cecilia:与你为邻,看起来很好写。但后面那段话怎么就那么缥缈~
  Doraemon_L: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与你为邻———我想说,与我们千万高中生为邻的,便是高考。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