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锲而不舍 河南郑州这位91岁院士每天都去实验室

阅读:31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9/2/27 11:36:55

  2019年1月1日是吴养洁院士91岁生日。虽已到鲐(tái)背之年,一辈子“把实验室当家”的吴养洁院士仍坚持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为学严谨,言传身教,“为学应尽毕生力”是他对学生的寄语,也成为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原郑州大学建校之初到现在,吴养洁院士已经在郑州大学工作了60余年。他躬身育桃李、笃志做科研,勤勉执着、始终如一,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科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郑大故事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吴养洁院士,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使得已经91岁高龄的他仍能每天坚守在实验室里埋头耕耘?

  怀有一颗赤子心, 铭记一生家国情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留学苏联学生和实习生代表时的著名讲话。

  吴养洁先生就是这些留苏学生中的一员,作为现场的见证者和聆听者,吴养洁院士回忆说:“我不仅感到自豪和骄傲,还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终生难忘,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一定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激励着吴养洁先生为国家科教事业奉献一生,这种家国情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他年少的成长经历。

  1928年,吴养洁先生出生于山东济南。6岁丧父,他跟随母亲在烟台恤养院里长大,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格。

  1944年秋,吴养洁先生辗转到河南淅川上集的国立一中读书,这是抗战时期内地最好的中学之一。

  1945年春,日寇进逼豫西,吴养洁先生随校徒步翻越秦嶺到达陕南城固。当时祖国正处于抗战时期,人民生活困苦,“虽然生活十分简朴,学生宿舍里是两层的通铺,每天早晨同学们大都到汉江边洗漱,但所受到的教育却很充实。”吴养洁先生回忆道。

  1945年,最终日寇投降,全国人民欢庆胜利,吴养洁先生参加了学生游行庆祝活动。高中毕业后,吴养洁先生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新中国成立后,一万多名留学生被送到苏联260多所高校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吴养洁先生作为其中一员,

  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衣物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一应俱全,凝聚了全国人民对我们深深的爱。”吴养洁先生回忆说,他和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甚至难得的莫斯科大剧院招待戏票都没能打动他们。

  吴养洁先生学成归国后,进入郑州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中。吴养洁先生谈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党和人民的培养,党不仅给了我生活上的物质帮助,还给了宝贵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比别人更能理解‘国家’这两个字的分量。”

  埋头耕耘匠人心, 醉心科研硕果结

  1958年,毕业后的吴养洁先生受邀来到郑州大学工作。当时的郑州大学刚刚建校两年,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吴养洁先生是一个埋头干活的人,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中。作为一名学者,他对科研浓厚的兴趣一直是驱使他前进的动力,他工作起来总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实验室就成了他的家。

  1972年,吴养洁先生了解到国务院农药调查组下达了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便马上全力投入到这个科技攻关项目中。为了加快科研工作进度,他携友拜访名师,与同事北上大连、沈阳、抚顺和鹤岗多地的农药厂开展调研,经过1400天的小试和中试,终于用萘氯化水解法成功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西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为化学界提供了一条甲萘酚新的工业合成路线。

  吴养洁院士所获得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吴养洁先生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荣获“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次全国科学大会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之后,吴养洁先生在大环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冠醚合成新方法”研究成果获1984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环金属化反应与分子内配位”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研究证明“在有些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阐明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这些成就不仅有巨大的理论价值,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物理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和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从出国留学到归国任教,他在中原大地上默默耕耘了一个甲子的时间。60多年来,吴养洁先生一直工作在郑州大学化学系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几度春风化绸缪,桃李不言自成蹊

  说起教学,吴养洁先生总忘不了他的老师们。中学时,他的老师大都出自北师大、北大、燕京等著名高校,学术精湛;在北大进修时聆听了邢其毅、黄子卿老师的授课,“条例清晰,深人浅出,得到了一生难忘的学术享受。”在莫斯科大学,他又得到了学术名家们的亲自指导,“启发了我终生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理念和顽强的意志。”1958年来到郑州大学后,吴养洁先生亲身感受到唐敖庆、唐有祺等老师的记挂、鼓励和指导。

  “我永远忘记不了我的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我把他们的优秀品德传承给我的学生,并要求他们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吴养洁先生回忆道。

  从教60余年,吴养洁先生已经指导过六、七十位研究生,这种“师承”精神也被他的学生所继承:通过双百计划和千人计划的安浩云教授,大年三十晚上还在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听广播英语;他的第一位毕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的丁奎岭院士是一位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的优秀共产党员;指导的博士生、现任河南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的卢奎教授,不仅自己学习刻苦,而且善于团结帮助同学。“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是无形的,却在无时无刻地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相长,我既教学生,又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优秀品质。”吴养洁先生说到。

  “德才兼备,德比才更重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吴养洁先生说,“在原则问题上,我和学生们都必须守住底线,那就是不准弄虚作假,不许剽窃他人的成果,这种人的学问再好,早晚是要被揭露的,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吴养洁先生常用自身行为影响周围的学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放在心上,甚至食不甘味、夜不成眠。2006年,化学系一名学生患乙肝住院治疗,吴养洁先生到医院看望,还送给那位学生500元;同年9月,化学系有53名新生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他就发起“教师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的捐款活动,带头捐款1000元……这位学生眼中的吴老师,从没拎过皮包,也没买过名牌衣服,上下班骑自行车,戴的老花镜是老样式的。学生张金莉说:“吴老师对我们学生很舍得花钱,自己却很节俭,他不但教给我们学问,还教我们如何做人。”

  吴养洁先生还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验工作,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与论文的写作,要做到一丝不苟,对一个错误的、不适当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学生们认为“他要求之严格,到了近乎挑剔的地步。”作为一名教师,吴养洁先生对教学也不含糊。他先后讲授过理论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认为“要教好书,教师首先要吃透讲授的内容。”虽然有的课程他已讲授多遍,但每次讲课前,他必重新备课,增添新的内容,力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吴养洁先生为博士生导师,在吴养洁的主持下,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1993年被批准设立博士点,1995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迄今,他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24名,硕士研究生65名和博士后出站人员5名。

  学生们的成就成为吴养洁先生“最大的欣慰”。他指导的学生迄今已有1人成为中科院院士,2人进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被聘为日本文部省“优秀中心”研究员,多人选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专家。

  缘定郑大共发展, 建功河南做贡献

  吴养洁先生说,“1958年,我来郑大时还是一个年轻人,但转眼间现在就成了一名老人,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老人。”

  入职郑州大学以后,吴养洁先生一边忙教学,一边着手新建化学实验室。在留学期间,他把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设计、装备,甚至连实验台的长短、高低、结构、布局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这些详细的资料都在建立实验室时派上了大用场。随后,他很快建立起郑州大学放射化学实验室,这一实验室在较长的时间里成为郑州大学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吴养洁先生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多次到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俄罗斯科学院元素所、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艾奥瓦州立大学、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等五所大学、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化学生物系、日本札幌大学、日本理化研究所、美国化学会216届年会(波士顿)进行访问或学术报告。在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为郑州大学创建全国一流大学打开了一扇门。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96年吴养洁先生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3年他建立了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吴养洁作为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有了经费首先考虑的是购置公用的仪器和其他同志必要的仪器。他对回国参加工作的同志很热情,帮助他们准备好实验室、办公室,使之一来到系里就能顺利地开展工作。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科研启动费,给刚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及中国香港等地回来的年轻教师购置了许多精密贵重仪器,很快建成了先端纳米材料研究室、有机磷光材料实验室、毛细管电泳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吴养洁院士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为郑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化学等三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序列。2018年1月,吴养洁院士90华诞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会上,吴养洁院士倾情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感恩在求学过程中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护,并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努力学习。

  2003年,吴养洁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南省高校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他说:“荣誉和成绩归功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及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以及化学系全体师生的努力。成绩属于过去,我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珍惜时间,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绩,努力为河南的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为建设全国一流的郑州大学加倍努力。”

  如今,已经90多岁高龄的吴养洁院士依然锲而不舍、孜孜追求,一如既往地为他热爱的事业奋斗着。

     来源:网络  编辑:majiawe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