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论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阅读:989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4/30 16:57:19

丰顺县黄金中学   陈志远

 

摘要:

    好的诗篇都是诗人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外化,浩繁的唐诗名作无不如此。然而,诗人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往往是通过创造一个合适的意境来实现的。诗人们所造的美妙“意境”,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果,是情景交融艺术魅力之体现。换一个角度看,研究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对我们欣赏古诗和新诗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着参考一些古今文献,从对唐诗情景交融及其重要性、艺术效果、常见类型和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考察与探讨。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学习和提高文学鉴赏和诗歌创作能力。

 

关键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影响;诗歌创作

 

 

引言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许多诗篇仍然为我们所广泛传诵。

“诗言志”,“晋宋齐辞《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好的诗篇都是诗人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外化,浩繁的唐诗名作无不如此。然而,诗人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往往是通过创造一个合适的意境来实现的。如:“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望野》)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并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这却无不流露出他在当时也是寂寞的。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王建的“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江馆》),储光羲的“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江南曲四首》其三)等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者是淡淡的思绪。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最高成就者李白,在他的不少作品中,如《将进酒》、《蜀道难》等,都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很显然,诗人们所造的美妙“意境”,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果,是情景交融艺术魅力之体现。换一个角度看,研究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对我们欣赏古诗和新诗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情景交融及其重要性的理解

(一)对情景交融含义的理解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核心。例如,赵嘏的“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长安秋望》),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景中之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至于李白的闻道春还未相识,起傍寒梅访消息(《早春寄王汉阳》),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杜审言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渡湘江》),等等,则干脆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感情和生命,借以表现诗人的愁苦或喜悦之情。所有这类诗句,情与景都是妙合无垠的。

(二)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虽则,杜甫“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尝不能写出好诗。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除第一句叙事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喜悦之情,即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设色之可拟。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并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情和景在诗歌创作中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主有从的。就诗人感受外界景物来说,情属于内,物属于外,先观于外而后感于内,触景而生情。可以说是先外后内,先景后情,二者有先后之别,并无主从之分。但是就诗的艺术表现来说,却有主从之分,并无先后之别。景物描写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题目里的董大,可能是指唐代著名音乐家董廷兰。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写天气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吹,大雪纷飞,象征董大的处境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你的人多得很呢!这两句安慰话看着平常,其实表现了诗人同董大的深厚情谊。

又如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题目里的三闾即“三闾大夫”,指的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第二句屈子怨何深是全诗的主旨。第一句是兴兼比的手法,写屈原的怨的深长像沅江、湘江的流不尽的水一样,三、四两句写屈原的的声响像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一样。

     来源:原创  编辑:shaod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