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骑着木桶飞翔

阅读:122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3/31 15:44:48

——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一点想法

“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这种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即课程标准→课程性质→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讲究一点选择性。其次它是文化的。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第三,它是经典的。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是各个阶段各种流派小说的代表,代表着一个时期所能达到的艺术和思想的高度。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有什么特点呢?粗浅归纳一下,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吸收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⑵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陌生:大学期间接受的大学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⑶单元内部的体例安排照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实际。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部分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的小说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的小说可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以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话题”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是教学重点,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 “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见教科书“前言”)这是因为欣赏首先是一种实践,而不单单是某种理论的接受。“链接”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和教需拓宽的教师课外阅读指示方向和范围的。

⑷单元内部板块有着“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八个话题是“纲”,是关于小说基本元素的知识,16篇小说是“目”,是精选出来恰好能体现八个话题的“例文”,每个单元后的“思考与练习”是另一种“目”,关涉到“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甚至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见教科书“前言”),这样的话,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纲两目”:一纲——“话题”规定了阅读的主题,两目——课文提供了阅读的例文、“思考和实践”明确了阅读的任务。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会碰到几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时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话题)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欣赏小说文本为主,就教成传统的小说鉴赏课,话题作为附带的知识短文。“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见教科书“前言”)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入,缺点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辜负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就有点小说欣赏指导课的意味,小说文本成为“例文”:只是这个单元话题的例子。优点是通过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方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欣赏小说的新路数有了系统的认识,也能符合教科书的编撰特点。但小说文本的其他元素可能忽略,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自足的一个话语系统,教学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无论哪一种取向,我以为“话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是“纲”,既是重要的知识点,又是重要的方法点。如果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话题知识必须要渗透到欣赏过程中,如果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那么,话题应该处理成教学的“纲要”。就本人对于教材和课程的理解,我以为后一种教学取向比较恰当。

第二,教学时如何处理“话题”、“阅读”和“思考实践”的关系?这其实是从第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根据课程和教材的特点,我们可否这样处理三者的关系?即话题为主线,文本为范例,思考要渗透,实践需训练。

褚树荣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