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初探

阅读:92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3/31 10:56:19

内容摘要:运用预习、再现历史情景、撰写小论文、交流、练习、巩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 键 词:创新  探究式学习

创新近年来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否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生动的画圆想象实验例子:一位老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们,你们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这是一个月亮。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很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种不同的答案,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经过高考选拔,一部分过关斩将进入了大学的优秀学生,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全都失去了想像力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经过多年教育,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揣摩不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所以就不敢贸然回答,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么想问题,而是老师怎么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这个实验也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中学教育中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认为历史教学必须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2]“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实质性探索,总结了探究式历史学习的几种方式:
   
一、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所以每节上课之前,我要求同学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要求同学们能在每节课教材里发现1-2个与现实联系较密切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有了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准备。例:在讲《中法战争》时,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中国的黑旗军为什么帮越南抗法?清政府为何如此无能,胜了还签不平等条约?冯子材为什么不能顶住朝廷压力继续抗法?这些问题有的幼稚,有的深刻,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发展,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红军的长征》之前,我就从《长征》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国焘、王家祥、王明、博古、李德,这些神态各异、各有特点,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长征》诗词:“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并将这几句诗词依次打在屏幕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然同学们看完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
   
三、优化练习设计,培养探究能力。
  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要的工作。只是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布置学生制作《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全班有上近十种做法,有画线段的,有画坐标的,有画框架的……,新颖、别致的设计令老师刮目相看。因此教师要通过新颖、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四、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新教材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我提出“有人说鸦片战争的原因是因为林则徐禁烟,你认为呢?”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要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灿烂的思维火花。
   
五、撰写小论文,强化实践探究能力。
  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讲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安排学生撰写《辛亥革命成败论》的小论文,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提供的材料发表议论,观点鲜明即可。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论述,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以上仅仅是探究式学习的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更多的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式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进而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当然,要实现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其它方面工作的配合,诸如,教师的备课、科研、社会阅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辅助性条件等。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1] 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2001(2)·

[2] 王培华·学法指导与学习素质[J1]·教学研究,2001(3)·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