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古诗歌鉴赏应试指南

阅读:5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8/30 17:48:23
诗歌鉴赏作为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每年必考的一个内容,且分值大都在10分左右,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如何在考场上顺利拿到高分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略作浅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此中有真意,慧眼来识之
  读懂诗意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前提,这个读懂,除了理解字面含义之外,还有关注诗内诗外各种有效信息,以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周汝昌在《千秋一寸心》这本书里解释说,“鉴赏”的“鉴”就是细细审视;“赏”,则是交流,赏心,是心的交会契合。所以,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须知,在高考试卷中不会有一个多余的字。
  首先,关注诗题。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如忽略了题目只看内容,就会认为这只是一首写新嫁娘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心绪的小诗,而注意到题目就会明白它是表达作者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理。
  其次,关注诗歌后边的注解。如2012年天津卷的诗歌鉴赏题《野菊》后有一个注解“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对考生理解野菊的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再次,知人论世。见到杜甫的诗,就要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看到南宋末年,就要想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以及家国沦丧的悲哀。易安词婉约,幼安词豪放,但也不可过于死板,易安也有豪放之作,如“生当作人杰”句,幼安也有婉约之时,刘克庄评之为“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最后,还要关注诗词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以及可以暗示诗人感情的词语(譬如冷暖色调的词语),尤其是后者,如“天阶夜色凉如水”中的“凉”,“月在梧桐缺处明”中的“缺”等。
  做到了这几点,我们就不容易在考试中错解诗意,造成大的失误。
  胸中有成竹,笔下不凝滞
  临考之前,带好你的知识背囊,在你的背囊里,要放上这些知识:
  1.古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如杨柳、长亭、南浦等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鸿雁、双鲤、捣衣、月亮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梧桐、芭蕉、杜鹃、斜阳、猿猴等多表达愁苦、忧愁、悲伤之意;菊花、梅花、竹、黍离等或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红豆、莲子等表达爱恋、相思之情;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管等常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或对战争的厌恶等;五柳、东篱、三径等常表达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
  2.关于意境特点的术语。如: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恬静、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阴沉凝重、沉郁悲凉等。
  3.各类常见古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咏史诗常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酬的悲伤,对昔盛今衰的感慨等;边塞诗要么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表现保家卫国的决心,要么揭露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常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借山水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表现诗人的隐逸情怀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对农家生活的热爱等;离别诗常表达羁旅行愁、思乡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还有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4.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对比、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等。
  5.常见的语言风格。如李太白的豪放飘逸、杜子美的沉郁顿挫、白乐天的平易质朴、柳永的婉约缠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陈子昂的悲壮慷慨、周邦彦的清新明丽等。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成竹在胸,你在答题时才不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才能术语准确切合题意。
  倚天剑在手,无往而不胜
  知识储备提供了素材,如何择其可用串联成符合题意的答案要点,则要牢记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心中有了一个可据参考的模板,组织答案就不再成为难点了。
  如意境类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意境特点。
  ③分析诗歌借画面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据此,归纳出答题模板如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再如表达技巧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②分说,找出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③小结,该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这首诗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诗句解说),这样写使……(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以此类推,还可以总结出其他各类题的答题模板来。
  总之,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模式,这样可以在考场轻松应对,稳拿高分。当然,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方法和知识都必须在做题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改造,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