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历史: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阅读:478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4/11 18:33:45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中学    王卫恒
一、小农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中国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是最本质的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
(1)有利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三、小农经济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在小农经济下,自耕农为维持生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2.消极作用:
(1)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其先天不足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小农经济逐渐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3)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小农经济下,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严重地恶化了生态环境。
四、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的需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对立物,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它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各个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因循守旧。
可见,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有共同之处,即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首先,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而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同商品经济相对立。
其次,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故,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基本等同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而逐渐解体。
最后,自然经济彻底瓦解于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土地改革完成后的中国农村还是小农经济,直到1956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只是土地仍是公有的,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