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常态课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阅读:149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2/14 20:13:55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的领会不到位、教师素质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效,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了大量准备,甚至多次预演,结果课堂气氛果然很活跃,学生的表现也非常精彩,但细细品味,课堂上只有学生的精彩,缺少了教师的精彩,只有学生单向的展示,缺少了师生间双向的对话与交流。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的确很高,自然也就没有了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就这样,一堂研究课变成了表演课。当然偶尔上一节这样的课学生还是有积极性的,但是平时的课也能这样上吗?学生一堂课收获到了什么?这样的课有没有推广价值?如果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推广的范围越广,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或方式越有价值和生命力,如果只能在公开课上供人们观摩一下,日常教学又回到了常态,那么说明这种课没有推广价值,也就失去了研究价值。这样的公开课脱离了教学的常态和学生的实际,对课改的深入开展有害而无益。根本原因是新课程理念与当前教育教学的现实存在差距,脱离客观教育环境的“创新”容易造成华而不实和弄虚作假。

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素质和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一线教师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烦琐的事务,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对多数教师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虽然教育系统和学校也曾经聘请过专家来给教师们做过报告和培训,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也要写几篇论文,但真正能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研究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型教师为数并不多。因此不可避免地对新课程的理解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比如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就是小组讨论,至于学生合作的程度如何,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这种形式,却关心得很少,成了课堂上的一种点缀,又如课堂讨论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讨论成了画蛇添足。同时,在教学评价中一线教师缺乏话语权,在行政管理、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的话语权面前,一线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有时候成了任人点评的小姑娘,教师为了迎合听课人的口味而脱离教学实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提升常态课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拟就四个方面探讨常态课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正确认识讲授的作用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因此,讲授一度成了教师在课堂上所尽力回避的,似乎讲授就意味着灌输,有的还硬性规定一堂课上教师的讲授不得超过多少时间。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不讲,或者自己不讲让学生讲,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一点,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学生有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或生活经验?教师能不能把教学内容生活化?能不能当堂激活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条件,课堂上让学生讲无疑是合理的,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让学生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和预演,这样的教学徒具形式,浮于表面,这样的课堂只有温度,没有深度,不能针对特定的内容与真实的情境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的表面热闹下掩盖的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教学基本功不足。

事实证明,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以其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好的讲授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一定是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的,易中天的《品三国》,红遍了大江南北,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充分证明了讲授法并没有过时,关键是讲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否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有没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史实细节,语言是否生动幽默。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掌握大量的基本史实,同时应当具备选择和处理基本史实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大量的阅读,注重资料的积累,还需要掌握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处理包括史料在内的各类资料的方法。教师的讲授只有以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积累作为支撑,讲授才富有魅力,课堂才会具有广度和深度。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二、    有效提问与对话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提问。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常态课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回答,且这种回应和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表现在课堂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倾向,课堂提问也是教师从教者的需要出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提问缺少启发性。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不少,但真正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多,所谓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否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使学生心中有疑,因疑而生问。

师生对话式交流是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教师提问不是仅仅为了考学生,而是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的鼓点,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交流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那种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伪教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须善于追问、学会倾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

三、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活动课上学生又唱又跳、写诗作画,还要演小品以及书法创作等,历史课似乎变成了才艺展示课,失去了历史课的本体特征。历史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在表演历史剧时学生对于表演的目的不明确,容易受一些戏说影视剧的影响,嘻嘻哈哈,一味搞笑,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甚至无意中表现出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不尊重。如一位教师在教罪恶的黑奴贸易一节内容时,让学生演小品,由于初中生的理解程度所限,不仅未能表现出黑奴贸易的血腥和悲惨,相反观看的同学因为是本班同学所演,还感到好笑,这个教学环节从表面上看课堂是“热闹”了,学生也“活动”起来了,但活动的效果却背离了教学目标。

课堂活跃的主流应是显示思维的活跃,而非表面上看起来的热闹,那种表面热闹、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不一定是一堂思维活动量大的好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活动的目的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充分考虑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少一些经过课前大量准备的演的成分,多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上的即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以学定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了体现课堂的“完

美”,许多教师的教学有一个共性:人为地拔高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一个很高的起点。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王辉在上公开课前,让学生自己写关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的小论文,因学生们写的文章内容较浅,不能满足公开课的要求,这位教师便自己撰写了全部辩论词,于课前发给学生进行背诵,并进行了数次演练。这样的公开课造成越来越多的弄虚作假,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学生表演展示在课堂上频繁使用,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新课程理念,而不考虑实际效果。其实教学方式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某种方式在使用中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适合于具体的内容与情境,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以特定的内容与方法影响特定对象的方式,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有一个“认知前提”即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等,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展开本堂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常态课下的有效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以学定教、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常态的课堂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可能总是那么好,课堂教学不可能始终那么顺畅,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没有一点困难和疑问,学生的回答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当出现这些情况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犹为重要。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看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当学生心存疑惑时,看教师如何提示和点拨,当学生讨论中各抒己见时,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能否及时追问将教学引向深入,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能否因势利导加以开发利用。这些都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教学技能才能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促进有效的、高质量的动态生成,才能使课改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使每一节常态课呈现精彩。

    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无论教育理念如何更新,教学方式如何改革,求真求实始终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不可动摇。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有效的教学必定产生于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堂,而虚伪的作秀必定是低效或无效的。真实的课堂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应当坚守的底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摈弃浮躁,认真研究如何使新课程理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继承中创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关于王辉状告本刊侵权一案的事实及其思考》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