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编排的理念与技术研究

阅读:125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1/16 11:21:42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其中最具特点和新意、也最需认真挖掘的,就是在科目下所设的模块。因此,它又被称为模块课程。正是模块的引入,使高中新课程获得了巨大的变换空间和变化活力,成为弹性和选择性特征明显的课程,同时也使得学校课程编排的问题,成了课程实施工作的焦点。

  本文所说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课程编排,包括学校课程方案的编制和学校各类课表的排制两大层面的内容,具体指根据国家课程和本校实际形成学校的课程方案并排制出各类课表使其得以实施的过程。而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既包括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也包括开设那些课程的方式;学校的各类课表,则是学校课程方案的理想在学校资源与学生学习时空的现实中搜寻立足点的结果,这种搜寻所依赖的媒介或工具就是技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只要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学校课程方案,其与现实的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好的技术能使这种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好的课程只能是好的理念与好的技术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学校课程的编排,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给高中学校提出的一项新的、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原来以统一性为主的课程模式下,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表,学校在课程编排上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也无需多好的理念和技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课程方案、学生的课表,无不折射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想,反映出学校课程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水平。在2004年秋季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海南、山东、广东和宁夏四省(区),都有一些学校积极面对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探索学校课程管理的规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从实际的操作来看,确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面对新的问题顾虑较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够多、不够活、不够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对新课程及其管理的一些理解误区,再加上管理技术上的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原因。本文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对学校课程编排的多种方案进行理念和技术上的分析,旨在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者提供一个更有助于洞察的视角,重新审视不少似是而非却普遍流行的观点和做法,为改进实践理清思路。

  一、课程选择性不仅靠选修课的开设量,更有赖于所有课程开设的方式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从国家课程方案的角度,是通过有效地减少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并相应地增加选修课程容量而成为可能的;而从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的角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能开出多少选修课程。因为开不了足够的选修课,学校课程的选择性似乎无从谈起。然而,是不是开的选修课门数多,就意味着对学生来说选择的空间就一定大呢?更进一步地说,是不是学校课程对于学生的选择性就只有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的数量来体现呢?实际上,问题远不止这么单纯。按笔者理解,从学生的角度,课程的选择性至少包括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对一个科目中模块的选择,、对科目的选择对任课教师的选择这四个主要的方面。为细化理解,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

  对于所谓的选修课,学生可以修也可以不修。但国家课程方案中对一个学生在一个学习领域内、一个科目内从选修模块中应该选修的学分或课时量是有规定的,因此,学校所提供给学生选修的模块数量就不能太少。如果少到学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那就跟必修也差不多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学校选修课的开设量为什么是衡量其课程选择性的一个最显著的指标。然而,同样不难理解的是,如果学校所开的选修课不少,但却对学生的选择加了不少限制,如某门课程只让某一组学生选,或只能在某一个时间选,等等,这实际上就缩小了学生选择的空间。

  由此不难看出,学校开有多少选修课固然重要,但这些选修课以什么方式开设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因为,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实际获得了多大的课程选择空间。形象地说,我们要追问的是:学生究竟是四选二还是三选二?是五选三还是四选三?……

  (二)学生对一个科目中模块的选择

  从课程结构上看,高中新课程是以模块为单位的,这就使得学生对一个科目中模块的选择成为可能。换句话说,选同一科目课程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模块的选择。自然,这就要求学校对同一科目至少提供二个模块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当然,这样的同一科目不同模块的课程提供得越多,学生选择的空间越大。同理,对学生选择的限制则会起到削减学生课程选择空间的作用。

  (三)学生对科目的选择

  在高中新课程中,对一个学生每学年应修最低学分的要求,只是针对学习领域做了规定,即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而没有涉及到科目。这就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学习科目的可能,不像过去那样,学校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整齐划一地学习同样科目的课程或文、理两类课程。学生选择学习科目,对于必修课程来说,实际上是选择修习的时段。因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既然必修是迟早都要修的课程,何必还要让学生选择呢?学校统一安排不就省得麻烦吗?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首先要认真探讨的就是追求这样的选择性究竟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笔者认为,如果只是图管理方便和习惯,那一切无从谈起;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可以不必整齐划一地学习同样的科目,是最能体现模块课程价值的一种选择性,其所具有的意义,甚至比其他选择性都大。因为,模块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学生选择课程的基本单位是模块而不再是通常课程中的科目,这就为学生更主动、更自信、更有效地适应课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相对宽松的环境。试想一下,要求基础和潜力各异的一群高中生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进度,紧追一门科目以免掉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生态,而学生若有了按模块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的可能,他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进行调整、补救回旋的机会就更多,具体来说,即使学生在某个模块上学得很失败,只要学校提供了可能,他完全可以重修那个模块而不至于自认和被认为是留级。试想一下,在以科目为基本单位、学生要统一步调地学同样科目的课程体系中,这有可能吗?而且,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选择性追求对诸如物理、数学这样公认难学的科目特别有意义。高中几年的学习生活,多少智力和学习热情不低的有志青年,不仅最终没能过得了横于面前的那一、两道,而且从此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样的事例恐怕绝不是稀有的个案。如果真正认识到了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么再大的困难也应不在话下!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