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两种教学策略的研究

阅读:183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31 9:26:14
2.2.3 实验拓展
在分析完实验情况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并总结探究的几个步骤,使学生对探究的一般过程加深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究。如果要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单一变量和对照实验的原则,基本能回答出在实验装置中一侧放干土,一侧放湿土,且实验时用纸板将实验装置遮盖起来,实验中所用的土应取自同一个地方,不能分别在两个地方取土,否则会在实验中引入新的变量。如果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又该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考虑将取得的土分为两等份,一份晒干,一份冷冻,这样形成一个高温的环境和一个低温的环境,但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存在一个问题,即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中的土除了温度不同外,湿度也不一样,土在晒干的过程中,水分会蒸发,湿度会降低,而冷冻的土湿度保持不变,因而两者的湿度有差异,因此需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
3 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与分析
先扶后放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比较多,教学效果不错,具有很多优点和参考价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有了深入细致的理解,对探究活动的方案和设计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即将开始的具体操作不再模糊疑惑,这样在后面动手操作时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大大减少,基本上每位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老师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初中学生大多喜欢动手操作,刚学完了探究的相关知识,接着就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的突破,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新问题,并对新问题作进一步探究,然后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来解决新问题。
但是,这种教学策略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是在老师控制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已得到化解,学生自主思维的机会受到限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受到抑制,遇到失败、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改进的可能性也明显减少。另外,这种教学策略可能会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建构概念、原理等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先放后扶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较少,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不会一次就取得成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教学效率可能会相对较低;课堂开放性较大,老师不易控制,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实验失败,这是正常的现象。失败并不可怕,学生在失败中领悟到的东西往往比成功要多得多。无论是学习或生活,我们很多人很难轻轻松松地就取得成功,往往是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后,才能体验到成功。“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识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且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建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直觉思维、具体思维,然后逐渐内化最终达到高级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由此可见,“先放后扶策略”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获得直观的认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领悟内化形成一般理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应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或者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分享。当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后,老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另外,有些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进行酒精灯加热、徒手切片等操作时都应注意安全,老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先放后扶策略”中的放往往不是指让老师完全放开,不管学生的实验情况,而是指以学生开展讨论、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为主,以老师适时指导为辅。因为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人数往往比较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有些学生相对差些,因此,学生组合形成的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小组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商议可能也无法解决,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4.讨论
本文探讨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两种教学策略,其划分是比较粗略的,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这两种策略为基础,组合出新的策略。例如,老师可以先介绍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向全班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可就方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如设置的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不止一个,实验中除研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影响因素应保持一致,学生根据这些反馈,认识到原有方案存在的不足,对原有方案修改完善,等师生对实验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成后,各实验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探究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并就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上面的这种教学策略中,老师有扶有放,既没有完全的给予指导,由老师给学生讲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实验设计原则等内容,也没有完全的放开,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而是扶和放的交替结合,老师先给予一些指导,然后放开让学生讨论,接着对学生的探究方案再给予一些指导,之后放开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进行总结深化本节课的主题。
本文所探讨的两种教学策略不是针对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适用的。总体来说,“先扶后放策略”适合刚开始学习探究活动的阶段和难度比较大的探究活动,“先放后扶策略”适合学生掌握了探究技能后的学习阶段和难度较小的探究活动。而且还可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可以采用“先放后扶策略”,反之则采用“先扶后放策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裴娣娜.现代教学论 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小学探究式学习指导策略实证研究课题(CHA090102)的支持。
12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