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动”环节的合作交流,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见解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H·泰伦(HerbertThelen)认为:
“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就能产生合成能量。合作团体中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出比单独行动时更大的作用。合作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降低了人际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受,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产生了对别人的肯定态度。”
三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了整个课堂递进的、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二、“三动模式”的实施依据
(一)“三动模式”是适应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动模式”正是在新课程这一理念指导下从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三动模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
事实上高中学生具备了九年义务教育在各方面打下的基础,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学习的自觉性、选择性同初中生比较,的确提高了一个层次,他们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有趋向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同时他们内心深处也有与人合作交流的愿望。这些是能够实施“三动模式”的主观条件。
(三)“三动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尝试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个主体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不断的、积极主动的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且是以其经验、需要、信念等为基础的,并不只是简单吸收来自客体的信息。个人的知识的形成,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即社会性建构。”
“三动模式”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建构的平台。
(四)“三动模式”是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方式之一。
二十一世纪,人类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
“三动模式”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三、新的思考
“三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自主学习的精神唤醒了,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三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如:
(一)“三动模式”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把握和检验
“三动模式”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众多教学模式或策略之一,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它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照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设备条件等都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来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三动模式”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其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去分析和把握。
(二)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如何把握才能促成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动模式”是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的,片面强调或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将三个维度有机整合,但是如何整合,如何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如何处理“设定内容”与“新生内容”的关系?
所谓“设定内容”是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预先选定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
“新生内容”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新内容。如果为了“设定内容”的落实而忽视“新生内容”,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封闭式的。反之,如果毫无限制地信马由僵,漫无边际地偏离中心内容,又会本末倒置,什么也学不好。如何恰倒好处处理二者的关系,同样需要历史教师灵活把握。
“三动模式”是一种凸显人格的教学模式,它力求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单调的说教,它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协同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
高中新课程改革还在起步阶段,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任重道远,责无旁贷。请允许我借用诗人屈原的话与各位同行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