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对大学的专业特别关心,经常询问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好,是冷门还是热门。对于这个问题,高校招生咨询老师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我们学校的专业都很热门,要是不热门的话,我们就不开了。回答看似不负责任,但却是学校的实情,因为专业的“冷”与“热”,每个人心中有一杆秤,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就有不同的冷门和热门。
评价专业的冷与热,有四个不同的维度:一是兴趣维度,二是需求维度,三是实力维度,四是分数维度。
先看兴趣维度。所谓兴趣维度就是你对哪一个专业感兴趣,这个专业就是“热门”;你对哪一个专业没有兴趣,这个专业就是“冷门”。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专业,很少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每一个同学有自己明确的兴趣爱好,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大学的专业,选大学选专业就不会那么困难,而且在大学的学习里,也会全身心投入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某个同学喜欢考古——其实大家知道,考古的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当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而是就业环境相对艰苦。在普通人看来,考古工作是要经常钻墓道,在荒山野岭工作的,感觉这很阴森恐怖,环境很艰苦。但是这个学生就是喜欢——他喜欢探秘,探索古文化、古遗迹,他的这种兴趣并不会因周围人关于考古环境艰难的描述而动摇,除非他以前根本不知道考古究竟是怎样一个工作。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北京大学的考古系。这就是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大学的专业,这是最轻松也是最希望同学们进行的选择。现实的问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明确的兴趣。
再看需求维度。所谓需求维度就是按照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来评价专业的冷热。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大于社会人才需求时,这个专业就是冷门专业;反之,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小于社会人才需求时,这个专业就是热门专业。用这种方法评价专业冷热,不但要了解现实的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还需要了解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因为如果供给增多需求减少,或者需求增加的幅度低于供给增加的幅度,一个专业就有可能从热门变为冷门。这几年来,高等教育大扩招,很多学校扩招的都是那些被认为很热门的专业,由此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热门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大大增加,超过了社会需求的增长,转眼就变为冷门专业了。而有一些冷门专业,由于大家不愿意报考,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很少,招生规模也不大,于是这个专业的人才供给减少,反而变成热门专业,毕业生很抢手。这就是专业的冷热交替变化,这一变化规律需要同学们把握。一味追逐“热门”,极有可能面临“冷就业”。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恰恰是那些被认为最热门的专业,报考人数很多,招生学校很多,最后大批毕业生工作无着。
实力维度的冷热评价则是依据每所学校的学科实力。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科的实力都世界一流,在一校之内有学科实力很强的学科,也有实力一般甚至比较弱的学科。依据实力评价标准,如果某个专业是这所学校的特殊学科、传统学科,综合实力很强,那么这一学科就是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如果一个专业学科实力比较薄弱,则属于这所学校的“冷门”专业。以实力维度评价专业可以派两个用场:一是如果准备考研或出国,应分析具体报考专业的学科实力;二是可以以此分析一所学校的新办专业究竟具有怎样的实力和水平。
这几年来,每所学校都会开设一些新专业。每当开设新专业时,学生和家长就会问:这个学校的新专业怎么样,是不是热门?判断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相似性原则。所谓“相似性原则”,就是对比与这个专业相似的专业,如果存在相似性专业,相似专业实力很强,那么这个新办专业也会是这所学校实力很强的专业;如果相似性专业实力一般,那么新办专业的实力也会一般;如果在这所学校查不到任何相似性专业,那这一专业就完全是新兴专业,这类专业在这所学校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政策环境和学校投入,但总体而言,这种新兴专业不会是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
分数维度的冷热门评价最简单也最直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中同学可能没有自己的兴趣,不太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清楚学校的学科实力究竟如何。这种情况下,他该如何判断一个专业的冷门和热门呢?还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分数,历年来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专业录取分数综合了多方面的情况:专业的招生人数、专业的实力、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考生的选择。如果一个专业多年来的录取分一直名列所有专业前茅,那么,这个专业就是“热门”的专业,如果一个专业多年来的录取分一直居于中游,则这个专业是一般专业。所以,通过录取分数的简单排序,就可以基本看出这所学校的每个专业究竟多大程度上受学生欢迎。在考分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的高考升学中,这是考生和家长普遍采取的一种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