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地理课上让学生“动手”与“动嘴”

阅读:126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8/15 16:02:19
关键词:动手   动嘴
在地理课堂上,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尽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创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地理课的“动手”与“动嘴”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1、通过上网查询体会GIS的功能。
中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普遍较大。在湘教版必修三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章要求了解GIS、RS、GPS的概念、应用等。这一部分教学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会成为一个难点,因为内容太抽象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作业让学生预习:利用网络搜索从学校至佛山市火车站的路线,要求选“驾车”。在学生动手后,我说明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无处不在,我们在网络上查询就是GIS的功能;而GIS的信息获取,有一些就是来自RS,比如网络地图的来源;GPS的导航定位功能,在网络地图上也可体现:点击百度“地图”,出现地图的中央就是搜索所在地,输入起止点后出现的路线可导航。当然,现在车载GPS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一个学生来当众演示一下导航仪的应用相信效果会更好,学生对于其“导航、定位”功能就容易理解了。
2、利用Google earth,认识数字地球,了解家乡,了解中国、世界。在必修三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章里,学生对“数字地球”感觉很抽象。下载Google earth软件安装,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来演示,可在图上找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其经度、纬度、海拔等信息都有显示;还可查看某地点的一系列历史图片;可查询某一点的各种信息包括新闻等网页;可查看立体地球;可查询某条路线……。经过这样的“动手”后,至少学生能认识数字地球的“雏形”。
二、动手绘图,加强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地理名词多,学生容易混淆。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地图册等资料完成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然后学生交流活动成果,推举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绘图、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它学生可对之加以评价补充。在这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两个不连续面的深度、“外地核”与“内地核”的概念、大气圈与其它圈层的关系、陆壳与洋壳的厚薄表示、软流层的位置等,通过补充,这时黑板上基本出现了一幅较美观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图,同时关于各大圈层的位置、特点也基本了解了。
三、通过动手实验,对地理现象有个直观的体验。
1、PH试纸的应用:有一天,笔者在课室走廊上捡到一小本PH试纸,外面正下着雨,于是灵机一动叫学生拿试纸去试了一下雨水的PH值,读出数值为5.4-5.5,提问“这是不是酸雨?”,学生马上回答这是酸雨,再问:什么叫“酸雨”?有个别学生就答是PH<7的降水,当然这个错误马上就被别的同学纠正了。这场小实验让学生对于“酸雨”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如果这时适当地介绍一下酸雨的概念、成因、中国酸雨区的分布及原因、危害等,对于酸雨的认识就较全面了。
2、拔动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如果先让学生拔动地球仪演示一下地球自转,可能有的学生会由右手方向转到左手方向,这样的“错误体验经验”会让学生会对地球“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转有更具体的记忆。
四,动动自己的左右手,记忆一些地理事物。在地理课上可经常用用最简便的教具“手”。
1、手可表示地理事物的形状,且简单易记。
曾看到一位老师用左手来联系记忆“南极洲”四周的三大洲和三大洋:通过左手示意,大拇指对长城站和南极半岛,虎口对太平洋,小指头与中指无名指对印度洋,手后部对大西洋,小指头与无名指间对中山站。通过手势演示很简单的就记住南极洲的一些地理位置;
右手握拳,大拇指向右伸出可形象表示山东省形状;向下紧握右拳头,手背朝前可表示伊比利亚半岛形状;张开右手五指,可表示海河水系五大支流,手腕处则表示海河干流;
表示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手握紧拳头,手掌背表示缓坡,手指背表示陡坡,拳头两侧可表示陡崖,手指表示山脊、指间表示山谷,手掌手指交界处的隆起可表示出山顶和鞍部。
2、表示一些动态的地理事物。
表示自转方向:右手握拳,大拇指伸出表示地轴北极,平视,四个手指头的弯曲方向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或仰视,从大拇指上方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小尾指方向看是顺时针方向,可联系“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表示气旋反气旋:左、右手分别表示南、北半球握成拳。大拇指朝上表示气旋,大拇指指向表示中心气流上升,四个手指的弯曲方向表示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反之,大拇指朝下时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方向气流北顺南逆。
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左右手分别表示南北半球,手掌朝上,四个手指朝向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偏向右手大拇指方向,南半球偏向左手大拇指方向。
五,动嘴
地理课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动嘴”能力,“说”出来,培养表达能力。
在必修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章中,关于某区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治理开发的方法,在学完一个区域以后,小结,让学生对于分析方法、答题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在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就可让学生搞角色扮演,辩起来。
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为例。在第一课时已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有所了解,并且分析哪些是开发的优势因素,哪些是制约因素。第二课时学习其综合开发与治理,可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水利开发商、环保工作者、当地居民四种角色(根据教参建议)。先让学生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其它小组成员可通过传递纸条给演讲者、自己站起来补充等方式参与;抽签答题,让学生分别抽签决定回答哪个问题,把教材上的活动题解决了;“答记者问”有奖问与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我在不同层次的班上都试用过。在普通班,角色扮演者都很认真地上网查询、阅读课本和其它资料,上台演讲时基本都带着厚厚的一迭资料,当然,表达时与教材上观点也许相差很远,但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动嘴了;在重点班,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强、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答题方法与规律,答案就与教材较接近了。有的学生甚至一个人从四个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补充意见;也有的学生对于别的角色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表示其“不可取”。然后在教师学生的辩论中,发现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
这一节课,我用最后的几分钟总结了一下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学生都说这样自己去“说”的方法比单纯教师一个人讲要好多了。
此外,动手拼中国政区拼图,可熟悉中国各省区的轮廓、位置;动手计算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午太阳度角,动手自制教具、地球仪等,都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加强与别的学科的联系;每节课尽量设计好让学生有个“动嘴”和“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和表达。
每节课上课前,问问自己:这节课我有让学生“动”的设计吗?
每节课上完课后,反思:这节课我让学生真的“动”起来了吗?
     来源:网络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