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时评:还考生平静 状元炒作该降温了

阅读:47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6/25 12:00:26
  随着高考分数的出炉,一些中学、媒体又将状元炒作之风煽起来。高考查分第一天,部分报纸、网站等媒体频频发布的高考状元信息将人们的视线填满。教育部前天再次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笔者认为,状元炒作确实到了该降温的时候了。
  首先,状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高考一次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说明平时的学习情况。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第一名考生,有不少都是在高考中杀出来的黑马。也就是说,状元只是在本次考试中取得高分,并不意味着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某某考生成为状元,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社会应平静、理性地看待高考成绩,大可不必过于追捧高考状元。
  其次,状元今后未必仍是状元。很多实例证明,高考的状元未必是大学里的高材生,更未必是走向社会之后的拔尖人才。现实中,不乏高考状元进入名牌大学后一直成绩平平,毕业参加工作后也没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所以,分数揭晓后对状元的短暂炒作,其积极意义又何在呢?
  再次,状元之名不利于考生健康发展。当下,背上状元名号的考生,不仅要配合学校组织的庆祝活动,还要面对接踵而至的采访宣传,身心俱疲是他们最直接的感受。“状元”一词还容易对考生本人心理产生负面引导,使其误认为自己就是“天才”或“超人”,并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最后,高考状元题材已经形成一个利益链条。当中学借状元的名气吸引更多生源时,当各类教辅机构借状元的招牌赚取更多收益时,当媒体借状元的消息提高发行量、点击率时,这股炒作之风的幕后推手不言自明。
  近年来,北京招生部门从未向社会发布高考成绩排名,历来反对炒作状元。本报自创刊以来,连续7年没有炒作过状元。本报在此再次呼吁,各类媒体应引导社会更理性地对待高考,拒绝炒作状元,还考生平静,还社会安宁。
     来源:《北京考试报》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