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对高考加分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地区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直接导致部分家长和考生心理失衡。目前,教育部只认定十余项加分项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项目则有20多项,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广东、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内蒙古则最高加30分。
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不规范操作,频频爆出违规加分事件,损害了高考公平。
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问题更突出: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2011年高校录取在即,高考加分之忧再起,引发部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
有关人士认为,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考加分原有职能已弱化,应顺势清理加分政策,切断加分腐败链条,完善高校自主招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加分乱象:引发“习惯性质疑”6月中旬,在吉林省2011年高考咨询会现场,高考加分政策仍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来自四平市的考生家长高秀说,作为普通家庭,没有能力让孩子学习奥赛之类的加分项目,尽管孩子学习努力,但开始就比别人少20分,这不公平。
2011年高考前后,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个“反对高考加分联盟”,吸引了大批家长和考生。
记者在广东、浙江、北京等地调查发现,对高考加分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地区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直接导致部分家长和考生心理失衡。
目前,教育部只认定十余项加分项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项目则有20多项,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广东、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内蒙古则最高加30分。
另一方面,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不规范操作,频频爆出违规加分事件,损害了高考公平。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近年来高考加分投诉中,大部分针对有关审核部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导致加分者有漏洞可钻。其中,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问题更突出: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广州考生家长潘剑明坦言,以前他当过老师,知道三好学生等加分大都照顾特定考生,一般孩子根本加不到分。这无形中造成了身份上的不平等,对同学们的心理有较大冲击。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在北京,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加之中学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单一用高考加分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已减弱。目前看,加分政策设计与实际效果出现了偏差。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每逢高考,一些公众都会“习惯性质疑”高考加分的公正性。这种心理的背后,主要是部分公众痛感教育公平缺失,对高考加分政策走样表示不满,应当引起重视。
取消之难:部门利益“深嵌”高考加分
为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的高考加分政策,曾发挥积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一些部门在加分政策上不断寄附各种功能,高考加分已不堪重负。而这些部门利益的博弈,也成为高考加分改革的核心难题。
记者在北京、广东、吉林等地调查发现,高考加分政策至少涉及5个部门,其中奥数、创新大奖等学科竞赛的加分由科协评定,各种体育加分由体育部门审定,退役士兵加分由民政部门审定,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由民委审定,三好学生等加分由教育部门审定,等等。
在一些省份,涉及高考加分项目的部门更多。吉林省2011年高考照顾加分涉及审核权限最多的是省民政部门,共掌握3类考生的审批权,第二位是吉林省教育部门,此外还有侨务、台联、体育等部门。
事实上,加分权的背后有部门利益支撑。近年来,浙江等一些地方体育加分不断出现问题,“分区赛”“拉力赛”“通信赛”虽冠有“全国”字样,但有关机构将其拆解成区域性比赛,使加分项目变成部分人的牟利工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权的部门人员,通过权力寻租交换个人利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加分产业链”。暗箱操作,影响了教育公平,也损及政府公信力。
因为高考加分承担过多社会功能,涉及太多部门利益,导致改革难度很大。在浙江,教育部门愿意取消加分鼓励“裸考”,但体育部门则认为,高考加分有着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应废除。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卢晓中等专家表示,多部门的利益寄附,既然使高考加分政策偏离方向,改革就应当从剥离既得利益开始。要规范高考加分,仅靠“末端治理”是不够的,必须正视“前端放水”,将监管前移至相关部门,但这需要国家层面来推动。
改革路径:从“裸分录取”到取消加分
针对高考加分乱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实行了“加分提档、裸分录取”的做法。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古丽娜说,在录取分配专业时,学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进行排队录取。
西安交大招生办主任郑庆华也表示,学校在专业录取时不认加分,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公平地选拔优秀学生。
针对这些高校的新举措,有关专家认为,在现有高考加分政策尚未取消的情况下,将是否承认加分的权限交给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关部门寄附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好的趋势。熊丙奇说,高校录取“去加分化”,可以淘汰一些虚假加分,保障选拔人才机制的公平性。
“高考加分制度的改革不能小修小补,否则没有出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从近期看,要重新审视和梳理现行高考加分政策,并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
从长远来看,目前高考加分遭遇“习惯性质疑”,实质上折射出社会在呼唤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课题组成员赵俊芳等专家表示,今后应建立以高考测试为基础、以考生素质为参照的高校自主招生体系,从而达到清理高考加分等问题的目的。
“校长推荐”别成“重点垄断”
北京大学招办日前表示,从明年开始,被中学校长推荐的优秀学生,只要通过北大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消息传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质疑:对推荐学生如此大力度的降格录取,是否最后只会便宜了那些“拉关系者”?更令人担忧的是,原本应当通过高考选拔向全社会的考生公开的高校教育资源,被“推荐生”们割去一大块之后,还有多少能够留给循正规途径参与高考的考生们?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让多元化的人才得以涌现。而之所以公众一直对自主招生的效果和前景表示担忧,归根到底,还是对于学校选拔、推荐优秀学生的公开、透明与否存疑。
自主招生,自有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孰为主,孰为辅?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与“校长推荐”相比,高考可能遭受的主观人为影响要低得多。既然高考制度仍在实施,那么就应保证每名高考生,都能够拥有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的机会,而自主招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一种补充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国内有的高校,近年来留给自主招生的新生名额已经大大超过了通过高考录取的名额。而这些推荐机会,又大都为重点中学所垄断。易言之,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如果不是重点中学的学生,或得不到重点学校校长的“垂青”,想上名校的机会,将微乎其微。
笔者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要让“校长推荐”异化为另一种“关系高考”、甚至是“重点垄断”,否则,不是让家长和学生陷于更激烈的“重点中学争夺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