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临沂市高三地理二、三轮复习指导意见

阅读:95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5/15 15:09:28

  一、二轮总体复习思路    

                   “专题梳理,整合迁移;  

1.策略:          纵横联系,适度综合;  

                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社会热点专题)  

经过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初高中地理的知识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技能。进入第二轮复习,其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为此,必须展开有序的地理专题复习,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才能深入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图文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重新编织所学知识,调整原有认知结构的一种复习方法。专题复习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技能,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运用于解题。  

高考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的角度出发,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知识运用(包括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  

2.方法:“读、讲、练、评、补”五环节。  

3.注意:“精讲、精练、精批、精评”。  

(精讲精练,强化讲练的针对性,注重讲练的实效性是追求的目标,也是二轮复习的基本原则。)    

4.重中之重:围绕“实”和“效”二字做文章。  

二、二轮复习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明确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的关系    

项目  

一轮复习  

二轮复习  

复习思路    

按章节系统复习    

按专题重点复习    

知识目标    

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形成知识结构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查缺补漏    

技能训练    

单项技能和基础技能为主    

多项技能综合运用    

能力培养    

单项能力和基础能力为主    

综合能力为主    

训练安排    

落实基础知识为主,采用部分高考原题巩固知识    

知识迁移训练,提供部分新题检测能力,提升解题能力    

一轮复习:①按部分、单元、课顺序,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明显不足。  

②夯实基础,解决覆盖知识点的问题。  

③综合训练较少,有的是浅层次的,且不系统。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不能截然分割。二轮复习不是一轮的机械重复,也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压缩。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的“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二轮复习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进一步巩固、落实所学的基础主干知识,甚至是对主干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对所学主干知识进行跨章节迁移、重组的能力;三是培养、训练学生根据所给情景,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轮复习主要是以单元切块复习为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学科能力提升为目的,综合科目以学科内专题训练、综合练习为主,以跨学科的综合训练为辅。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构建起牢固的知识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稳定的知识框架,明晰的知识网络,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学科专题训练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怎样对学科内知识进行整合和怎样使用本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专题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2.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与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方式不同,二轮复习时要密切联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这对于新课标高考特别重要,因为新课标高考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而不同地区的考生选择的教材则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某版本教材中牵涉到的案例肯定不会作为考试的依据。在贯穿二轮复习的全过程中,要依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据,弄清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切记:二轮复习既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也不可过分地依赖教材。  

3.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地理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而较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可以听懂的,但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的训练才可能提高。综合考试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高三地理复习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并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注重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掌握知识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并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等。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二轮复习应按课标和考纲的要求,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说明问题的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4.处理好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高中地理内容主要为系统地理,初中地理内容是中国和世界区域地理,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应做到相互渗透,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就成了无源之本。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单纯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缺少理论的统领,形成不了真正的知识系统,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恰当的做法是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应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把各种人文地理现象落实到具体区域之中,才能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它们。  

5.处理好必修地理与选修地理之间的关系  

选修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拓展,每一模块是对某一专题的深入研究,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同学们兴趣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但选修部分在高考中的分量并不太大,并且试题涉及的往往都是该模块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如《旅游地理》侧重于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环境保护》侧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措施、《自然灾害与防治》侧重气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措施等;因此,在复习选修地理时,切不可像必修教材那样系统、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主干、重点以及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部分则可。  

6.处理好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综合的关系    

二轮复习要坚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由学科内到学科间,逐步提高。既不能因为跨学科综合而忽视了学科内综合,造成本末倒置,更不能因为强调学科内综合而对跨学科综合按兵不动,弱化了综合适应性训练。要正确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三、二轮复习中师生的任务  

1.教师  

(1)研究《考试说明》。  

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应当成为二轮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学习研究搞清新课改《考试说明》与往年考试大纲的区别所在。准确把握考查内容的重点和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对命题方向的预测。要做到《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样题结合起来学;真正领悟《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精神,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2)研究高考试题、高考样题。收集试题,分析命题人的思想,命题的技巧,具体揣摸考什么,怎么考。  

尤其要加强对山东卷第26题的研究。  

山东卷第26题(25分)是一道学科内的综合题,一般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依托各类图像承载信息,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命题从题图信息入手,“小中见大”,主要讨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可行性措施。从某一地理要素出发设置问题,关注信息获取过程,解题要求估测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方向,恰当表述答案,分出层次和要点。就学科主干来说,考查的重点更多的是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描述及气候影响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航运价值评价及综合治理;某一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环境问题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探究等。  

(3)研究质量检查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①基础不牢;②信息提取、审题能力差;③表达能力差;④轻易失分。  

(4)重视对学情的了解和反馈。  

(5)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每个专题的主干知识网络,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点拨方法,化解疑难、学会应用。  

(6)精选、精编题目。  

(7)重视主观题审题、答题的规范要求。  

①准确;②齐全;③精炼;④分层;⑤有序。  

(8)关注最新动态和信息。  

2.学生  

(1)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①思维能力;②综合能力;③阅读能力:提取有用信息,发现隐含条件,快速准确判断;④表达能力:准确、完整、简洁、科学;⑤联系能力;⑥学习习惯  

(2)提高学科能力。  

首先考生也要学习《考试说明》,按《考试说明》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其次,要把《考试说明》与高考样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发现今年处在高考考查方向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考生要对照《考试说明》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梳理一遍。  

(3)锤炼心理素质。  

平时的练习测试要做到扎实有效,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在谈起自己成功的体会时,其中一点是“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来对待,将高考当作平时考试来对待”,不啻是经验之谈,理应值得借鉴。  

(4)增加应试技巧。  

要从五个方面培养答题技巧。一是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考题设置是情境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从这些题目信息中,考生要学会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归纳成学科中的问题,再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并联、迁移、转换、分析、综合等,加以解决。  

二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例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三是讲求答题顺序,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考生应提高应试水平,同时又不要把综合科目看得过于神秘。遇到生题、难题不要心慌,要集中注意力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尽可能联系熟悉的知识和题型,调动各种解题方法去解。  

四是科学作答。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五是对于难题则能做多少算多少,化整为零,争取将其中较易步骤的分拿到。  

四、对2009年山东省自主命题的前瞻  

1.关注素质教育新政,从学科角度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试题在现实性、灵活性、探究性、创新性上可能会比去年迈的步子更大些。从近几年省内外考试的命题趋势看,能力考查的分量逐年增加。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平实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生将在这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往往将课本上的多个知识点融会到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现象中,考查学生对于分散知识点的综合驾驭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也应该多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还要善于动脑筋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课本外的知识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多读书看报、收看电视新闻等,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只懂课本知识的“书呆子”。   

2.试题整体难度会比去年稍降,设问会更趋整合,但会体现区分度,因为高考主要的功能是选拔。课改后为高中学生“减负”。  

3.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后者尤为重要,而不会主要依据哪一版本教材(但命题时会对比参照)。  

4.创设新情境、新材料,一可超越“一标多本”,二可避免猜题押题。体现公平性。  

5.考查主干知识,兼顾基础,引领教学导向。  

6.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空间、区域、综合、人地协调、环境和科学发展观);体现学科价值,突出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关注并学会区域评价: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要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如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的危害、原因、措施,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存在问题、产生途径及解决措施等。区域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真实的。  

①空间性——定位;②准确性——特征;③差异性——比较;④发展性——变化;⑤特殊性——热点或冷点。  

7.命题可能会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三维目标”的要求。  

对“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考查,应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学科学习的价值。试题会尽量避免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在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作出综合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最容易考查的是考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主观题。地理事象发生过程。既重结论亦重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其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通过题干情景材料的设计和富有人情味的题意表述,突出试题的人文精神。  

8.命题内容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应用于社会实践。  

教材内容只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书本学生可以学到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命题考查的知识来源于教材,而试题涉及的案例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预计,命题的选材会充分考虑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体现学科思维特点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9.在试题设计中发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正常情况下,地域特色应仍会有所体现,但不会细化到考分省地理。  

五、关于二轮市编学案的使用  

1.市编学案的编写意图。  

2.使用建议。  

市编学案是二轮复习的重要依据、线索和依托。各校要充分用好它。实际教学中,各校可结合自己的教情、学情和课时,适当予以调整,鼓励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市编学案。如确需要,自己可编制与市编学案具有较强互补性的补充学案(篇幅不宜过大)。  

六、二轮复习课堂教学具体要求  

1.充分调动学生在二轮复习教学中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杜郎口——“归还教育”(把学习的空间、机会、快乐、权利全部归还给学生),体现师生、学生的互动交流。  

2.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训练、反思感悟、质疑反馈、回扣记忆的时间。  

3.市编专题学案要做到前置使用,抓好预习,体现“先学后交,不学不交,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4.通过调查或抽查批阅,要做好学情的了解、反馈和分析,增强课堂复习的针对性。  

5.要体现对市编二轮学案的充分使用,自编学案的有效使用。  

6.要注意精讲点拨,教师讲解时间要适当。教师讲的内容主要为:①重点、关键点、疑点;②规律、方法;③拓展、联系、补充的内容;④易错、出错较多题目的点评。  

7.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高效率。  

8.要抓好三类边缘生的帮扶指导。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十分必要。  

9.学科考试不可过密。每次考试的时间以一节课或一小时为宜,题量要控制,题目要精选。考试内容的范围要与已复习过的范围基本同步。同时要做好考后的批阅、分析、讲评和补偿工作。  

10.训练时应高度重视选择题,首先保证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  

七、二轮复习的课型  

1.专题复习课  

专题复习一般是紧接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的有针对性的强化复习,它既不同于以全面复习知识、方法、夯实基础为目的的第一轮复习,也不同于以综合训练为主提高应试能力的第三轮复习,而是就某块知识或某些方法、热点问题为专项的复习。专题复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深化,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的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其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发展性,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规律,融会贯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题内容的设计既要具有科学的模块性,又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有效的适应性。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又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予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既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学行为,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反馈优化,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达到教师调控教学,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提高的目的。  

专题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专题教学应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特点。应从宏观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特点、特征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打破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交叉渗透,使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棵孤立的树木而是一片森林,学生学到的就不单单是孤立的知识,而是结构化了的知识体系。  

二是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  

专题复习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归类法,帮助学生把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条块分明、专一集中、全面系统的专题知识网络。但是,归类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着力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是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专题教学不同于单元教学,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切忌平均用力,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和历年高考试题的走向,确定每个专题的讲解重点,进行突出重点的教学。在专题复习中,有不少教师特别重视“量”,生怕说漏了什么,而对“质”的研究重视不够,哪些该讲,哪些该多讲,讲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重量轻质,舍本逐末。往往事倍功半。  

四是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  

复习教学不同于平时教学之处就在于复习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规律化的过程,而不是停滞在简单的知识重现和反复上。规律教学应是专题复习的主旋律,失去规律的教学就失去专题教学的灵魂。  

五是矫正补偿,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  

对复习和训练中学生的普遍性错误以及高考中尤其要注意的个别性错误,在教学中应做补偿性讲解和训练。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顺其自然,听之任之,还是亡羊补牢,设法补救,不仅是教学能力问题,也是教学态度问题。从面上看,在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对于知识方面的欠缺,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的、扎实的、逐章逐节地回扣课本。通过温故知新把尚未掌握和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把掌握的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把前后贯联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面上的整体知识。方法方面,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着重解决的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答题方法,现在有不少学生对于各类题型还不会处理,答题答不到点子上,缺少方法技巧。能力方面,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着重解决的是分析、概括、综合、表达能力。  

2.训练讲评课。  

讲评课的教学要体现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惑)、准确性(言之有据,正误确凿)、系统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启发性(启发思维,注重点拨)、拓展性(举一反三,开阔视野)、时效性(快批快评,趁热打铁),要注意“借题发挥”,启发思路,点拨题眼,引导上路。测试既是考查学生,同时也是考查教师,某一部分知识学生学的如何、水平如何,通过答卷得到集中体现,教师教得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也集中反映在学生的答卷上。学生卷面问题反映集中的地方,也正是教师需要加强指导的地方。学情抓不准,讲评随意,对答案式的讲评是影响讲评效果的大敌。对于每一次测试、训练,在巡视过程中,在批阅试卷中要深入了解,从而掌握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讲评试卷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目前有的教师图省事,在讲评试卷时,把解题作为最终目标,流于对答案搞题题过堂,缺乏总结、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作本质剖析,对典型例题不作总结概括,讲评过后学生往往依然故我,不见提高。讲评试卷不是简单的对答案,而首先应该是分清错误类型,对症下药,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思维受阻的原因。为提高讲评效果,测试结束后要快批快讲,提高效率,否则时间长了,学生的关心程度减弱,讲评效果也就达不到了。  

讲评课要做到问题诊断“准”,整改复习措施“稳”,解决问题和分数提高“狠”。  

三轮复习  

八、关于三轮复习    

“题目引路,回扣教材,    

1.策略:          突出重点,堵漏补缺,  

模拟训练,规范提高”。  

2.方法:          以练、评、补、悟为主。  

九、需要进一步强调的几个问题  

1.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真抓实干。  

2.计划周密,措施得当,落实到位。  

3.群策集智,优化备课,提升质量。  

本届高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仍然很多,因此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才能集思广益,实现脑力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和复习备考质量。要通过集体备课优选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哪里该讲或不该讲,哪些多讲或少讲,讲到什么程度,一堂课到底解决哪几个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生落实的怎样等,切切实实做好、落实好,确保每一节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圆满完成第二、三轮的复习要求。  

要求:先个人备课→后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  

提倡主备人或备课组长上先导课。  

4.讲求策略,优化环节,提高效率。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作为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的二、三轮复习,必须认真研究二、三轮复习的主要课型——专题复习课和训练讲评课,要明确两种课型的特点、功能、作用,从而采取恰当的、科学的、有效的形式和方法,避免把专题复习课搞成知识点的再罗列,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的宣讲课。既要注重控制课堂容量,不“满堂灌”,又要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5.优化选题,总结技巧,提高能力。  

在高三二、三轮复习中,普遍存在乱抛题、加大训练量的做法,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一些重复劳动,有些学生在测试时遇到曾做过的原题仍然出错,甚至于有的学生脑子里越做越乱。因此,做题时不在乎量多,而应要求质高。  

在第二、三轮复习中,从整体课程安排上来看学生练习的时间,做题的时间比以前要相对多些,通过学生的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高考所需要的能力,这种做法是对的。各校资料比较丰富,二、三轮的复习时间较短,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做完教师认为比较好的习题或模拟题,因此教师必须精选题目,有许多题目是不重要的,应当删去;有许多重要题目在不同资料上是重复的,也没必要让学生机械的重复去做,也应做必要的整合、删改;对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事先预做,使之心中有数,避免成套发放、教师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的做法。教师应当通过精选,用少而精的题目辐射出去,用少而精的题目统领几乎所有的题目,即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有一点必须注意,有些教师对资料的依赖性太大,沉溺于资料中,整天要求学生做资料,对答案,就题论题,讲不出该题所反映出的思路、方法、规律,讲不出该题所代表的题型,挖掘不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下去,势必削弱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  

提倡拼题,各地模拟题、综合题比较多,成套发放学生肯定做不完,吃不消。为此,备课组长应负责组织教师把各地的模拟题、综合题按照不同的要求(如专题补偿训练、单周或双周综合训练等)进行剪辑、拼贴以提高复习效率。在题目的选用过程中既要考虑知识点,又要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点,要体现科学性、基础性、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层次性、时代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原则。  

6.立足实际,以我为主,谨访误区。  

(1)过分注重跨学科交叉渗透,忽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过分强调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明确考点与热点的结合点,即用考点分析热点,并找准切入点)。  

高考过后,大家最关心的也莫过于今年的考题考了什么热点,抓准热点及设问角度的教师和学生欢欣鼓舞,反之,则倍感沮丧。有时明明是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师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试题中并没有如期出现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有些涉及国际政治的问题既敏感又灵活多变,命题难度很大,命题时采取了回避或间接反映。有些国内热点问题不仅考生做了充分准备,甚至妇孺皆知,对这样的内容进行直接考查,固然对于正确引导中学教学来说十分有益,但从区分学生的智能水平,利于选择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则是不明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延伸到了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平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训练了我们的思维,这种能力已经在考试中得到认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素质会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不必为此患得患失,应该继续保持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在热点问题的教学上,应切忌一味堆砌资料,以热点完全取代双基等错误做法,提倡紧密结合考纲和教材内容进行热点问题的教学,提倡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3)过分迷信外地“名师、名校”的经验介绍,忽视本校实际。  

(4)过分强调用“名师、名校”的试题来突击训练,猜题押宝。  

(5)盲目听信各种小道信息。

, =left>三、二轮复习中师生的任务  

1.教师  

(1)研究《考试说明》。  

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应当成为二轮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学习研究搞清新课改《考试说明》与往年考试大纲的区别所在。准确把握考查内容的重点和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对命题方向的预测。要做到《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样题结合起来学;真正领悟《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精神,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2)研究高考试题、高考样题。收集试题,分析命题人的思想,命题的技巧,具体揣摸考什么,怎么考。  

尤其要加强对山东卷第26题的研究。  

山东卷第26题(25分)是一道学科内的综合题,一般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依托各类图像承载信息,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命题从题图信息入手,“小中见大”,主要讨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可行性措施。从某一地理要素出发设置问题,关注信息获取过程,解题要求估测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方向,恰当表述答案,分出层次和要点。就学科主干来说,考查的重点更多的是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描述及气候影响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航运价值评价及综合治理;某一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环境问题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探究等。  

(3)研究质量检查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①基础不牢;②信息提取、审题能力差;③表达能力差;④轻易失分。  

(4)重视对学情的了解和反馈。  

(5)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每个专题的主干知识网络,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点拨方法,化解疑难、学会应用。  

(6)精选、精编题目。  

(7)重视主观题审题、答题的规范要求。  

①准确;②齐全;③精炼;④分层;⑤有序。  

(8)关注最新动态和信息。  

2.学生  

(1)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①思维能力;②综合能力;③阅读能力:提取有用信息,发现隐含条件,快速准确判断;④表达能力:准确、完整、简洁、科学;⑤联系能力;⑥学习习惯  

(2)提高学科能力。  

首先考生也要学习《考试说明》,按《考试说明》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其次,要把《考试说明》与高考样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发现今年处在高考考查方向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考生要对照《考试说明》把知识点从整体上再梳理一遍。  

(3)锤炼心理素质。  

平时的练习测试要做到扎实有效,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在谈起自己成功的体会时,其中一点是“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来对待,将高考当作平时考试来对待”,不啻是经验之谈,理应值得借鉴。  

(4)增加应试技巧。  

要从五个方面培养答题技巧。一是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考题设置是情境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从这些题目信息中,考生要学会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归纳成学科中的问题,再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并联、迁移、转换、分析、综合等,加以解决。  

二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例如换一种方式表述条件、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三是讲求答题顺序,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考生应提高应试水平,同时又不要把综合科目看得过于神秘。遇到生题、难题不要心慌,要集中注意力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尽可能联系熟悉的知识和题型,调动各种解题方法去解。  

四是科学作答。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五是对于难题则能做多少算多少,化整为零,争取将其中较易步骤的分拿到。  

四、对2009年山东省自主命题的前瞻  

1.关注素质教育新政,从学科角度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试题在现实性、灵活性、探究性、创新性上可能会比去年迈的步子更大些。从近几年省内外考试的命题趋势看,能力考查的分量逐年增加。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平实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生将在这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往往将课本上的多个知识点融会到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现象中,考查学生对于分散知识点的综合驾驭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也应该多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还要善于动脑筋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课本外的知识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多读书看报、收看电视新闻等,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只懂课本知识的“书呆子”。   

2.试题整体难度会比去年稍降,设问会更趋整合,但会体现区分度,因为高考主要的功能是选拔。课改后为高中学生“减负”。  

3.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后者尤为重要,而不会主要依据哪一版本教材(但命题时会对比参照)。  

4.创设新情境、新材料,一可超越“一标多本”,二可避免猜题押题。体现公平性。  

5.考查主干知识,兼顾基础,引领教学导向。  

6.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空间、区域、综合、人地协调、环境和科学发展观);体现学科价值,突出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联系实际,关注现实问题。  

关注并学会区域评价: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要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如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的危害、原因、措施,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存在问题、产生途径及解决措施等。区域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真实的。  

①空间性——定位;②准确性——特征;③差异性——比较;④发展性——变化;⑤特殊性——热点或冷点。  

7.命题可能会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三维目标”的要求。  

对“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考查,应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学科学习的价值。试题会尽量避免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在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作出综合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最容易考查的是考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主观题。地理事象发生过程。既重结论亦重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其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通过题干情景材料的设计和富有人情味的题意表述,突出试题的人文精神。  

8.命题内容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应用于社会实践。  

教材内容只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书本学生可以学到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命题考查的知识来源于教材,而试题涉及的案例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预计,命题的选材会充分考虑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体现学科思维特点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9.在试题设计中发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正常情况下,地域特色应仍会有所体现,但不会细化到考分省地理。  

五、关于二轮市编学案的使用  

1.市编学案的编写意图。  

2.使用建议。  

市编学案是二轮复习的重要依据、线索和依托。各校要充分用好它。实际教学中,各校可结合自己的教情、学情和课时,适当予以调整,鼓励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市编学案。如确需要,自己可编制与市编学案具有较强互补性的补充学案(篇幅不宜过大)。  

六、二轮复习课堂教学具体要求  

1.充分调动学生在二轮复习教学中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杜郎口——“归还教育”(把学习的空间、机会、快乐、权利全部归还给学生),体现师生、学生的互动交流。  

2.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训练、反思感悟、质疑反馈、回扣记忆的时间。  

3.市编专题学案要做到前置使用,抓好预习,体现“先学后交,不学不交,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4.通过调查或抽查批阅,要做好学情的了解、反馈和分析,增强课堂复习的针对性。  

5.要体现对市编二轮学案的充分使用,自编学案的有效使用。  

6.要注意精讲点拨,教师讲解时间要适当。教师讲的内容主要为:①重点、关键点、疑点;②规律、方法;③拓展、联系、补充的内容;④易错、出错较多题目的点评。  

7.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高效率。  

8.要抓好三类边缘生的帮扶指导。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十分必要。  

9.学科考试不可过密。每次考试的时间以一节课或一小时为宜,题量要控制,题目要精选。考试内容的范围要与已复习过的范围基本同步。同时要做好考后的批阅、分析、讲评和补偿工作。  

10.训练时应高度重视选择题,首先保证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  

七、二轮复习的课型  

1.专题复习课  

专题复习一般是紧接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的有针对性的强化复习,它既不同于以全面复习知识、方法、夯实基础为目的的第一轮复习,也不同于以综合训练为主提高应试能力的第三轮复习,而是就某块知识或某些方法、热点问题为专项的复习。专题复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深化,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的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其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发展性,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规律,融会贯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题内容的设计既要具有科学的模块性,又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有效的适应性。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又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予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既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学行为,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反馈优化,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达到教师调控教学,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提高的目的。  

专题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专题教学应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特点。应从宏观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特点、特征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打破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交叉渗透,使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棵孤立的树木而是一片森林,学生学到的就不单单是孤立的知识,而是结构化了的知识体系。  

二是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  

专题复习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归类法,帮助学生把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左右并串、条块分明、专一集中、全面系统的专题知识网络。但是,归类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着力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是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专题教学不同于单元教学,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切忌平均用力,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和历年高考试题的走向,确定每个专题的讲解重点,进行突出重点的教学。在专题复习中,有不少教师特别重视“量”,生怕说漏了什么,而对“质”的研究重视不够,哪些该讲,哪些该多讲,讲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重量轻质,舍本逐末。往往事倍功半。  

四是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  

复习教学不同于平时教学之处就在于复习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规律化的过程,而不是停滞在简单的知识重现和反复上。规律教学应是专题复习的主旋律,失去规律的教学就失去专题教学的灵魂。  

五是矫正补偿,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  

对复习和训练中学生的普遍性错误以及高考中尤其要注意的个别性错误,在教学中应做补偿性讲解和训练。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顺其自然,听之任之,还是亡羊补牢,设法补救,不仅是教学能力问题,也是教学态度问题。从面上看,在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对于知识方面的欠缺,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的、扎实的、逐章逐节地回扣课本。通过温故知新把尚未掌握和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把掌握的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把前后贯联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面上的整体知识。方法方面,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着重解决的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答题方法,现在有不少学生对于各类题型还不会处理,答题答不到点子上,缺少方法技巧。能力方面,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着重解决的是分析、概括、综合、表达能力。  

2.训练讲评课。  

讲评课的教学要体现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惑)、准确性(言之有据,正误确凿)、系统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启发性(启发思维,注重点拨)、拓展性(举一反三,开阔视野)、时效性(快批快评,趁热打铁),要注意“借题发挥”,启发思路,点拨题眼,引导上路。测试既是考查学生,同时也是考查教师,某一部分知识学生学的如何、水平如何,通过答卷得到集中体现,教师教得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也集中反映在学生的答卷上。学生卷面问题反映集中的地方,也正是教师需要加强指导的地方。学情抓不准,讲评随意,对答案式的讲评是影响讲评效果的大敌。对于每一次测试、训练,在巡视过程中,在批阅试卷中要深入了解,从而掌握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讲评试卷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目前有的教师图省事,在讲评试卷时,把解题作为最终目标,流于对答案搞题题过堂,缺乏总结、归纳和提炼,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不作本质剖析,对典型例题不作总结概括,讲评过后学生往往依然故我,不见提高。讲评试卷不是简单的对答案,而首先应该是分清错误类型,对症下药,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思维受阻的原因。为提高讲评效果,测试结束后要快批快讲,提高效率,否则时间长了,学生的关心程度减弱,讲评效果也就达不到了。  

讲评课要做到问题诊断“准”,整改复习措施“稳”,解决问题和分数提高“狠”。  

三轮复习  

八、关于三轮复习    

“题目引路,回扣教材,    

1.策略:          突出重点,堵漏补缺,  

模拟训练,规范提高”。  

2.方法:          以练、评、补、悟为主。  

九、需要进一步强调的几个问题  

1.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真抓实干。  

2.计划周密,措施得当,落实到位。  

3.群策集智,优化备课,提升质量。  

本届高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仍然很多,因此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才能集思广益,实现脑力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和复习备考质量。要通过集体备课优选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哪里该讲或不该讲,哪些多讲或少讲,讲到什么程度,一堂课到底解决哪几个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生落实的怎样等,切切实实做好、落实好,确保每一节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圆满完成第二、三轮的复习要求。  

要求:先个人备课→后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  

提倡主备人或备课组长上先导课。  

4.讲求策略,优化环节,提高效率。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作为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的二、三轮复习,必须认真研究二、三轮复习的主要课型——专题复习课和训练讲评课,要明确两种课型的特点、功能、作用,从而采取恰当的、科学的、有效的形式和方法,避免把专题复习课搞成知识点的再罗列,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的宣讲课。既要注重控制课堂容量,不“满堂灌”,又要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5.优化选题,总结技巧,提高能力。  

在高三二、三轮复习中,普遍存在乱抛题、加大训练量的做法,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一些重复劳动,有些学生在测试时遇到曾做过的原题仍然出错,甚至于有的学生脑子里越做越乱。因此,做题时不在乎量多,而应要求质高。  

在第二、三轮复习中,从整体课程安排上来看学生练习的时间,做题的时间比以前要相对多些,通过学生的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高考所需要的能力,这种做法是对的。各校资料比较丰富,二、三轮的复习时间较短,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做完教师认为比较好的习题或模拟题,因此教师必须精选题目,有许多题目是不重要的,应当删去;有许多重要题目在不同资料上是重复的,也没必要让学生机械的重复去做,也应做必要的整合、删改;对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事先预做,使之心中有数,避免成套发放、教师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的做法。教师应当通过精选,用少而精的题目辐射出去,用少而精的题目统领几乎所有的题目,即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有一点必须注意,有些教师对资料的依赖性太大,沉溺于资料中,整天要求学生做资料,对答案,就题论题,讲不出该题所反映出的思路、方法、规律,讲不出该题所代表的题型,挖掘不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下去,势必削弱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  

提倡拼题,各地模拟题、综合题比较多,成套发放学生肯定做不完,吃不消。为此,备课组长应负责组织教师把各地的模拟题、综合题按照不同的要求(如专题补偿训练、单周或双周综合训练等)进行剪辑、拼贴以提高复习效率。在题目的选用过程中既要考虑知识点,又要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点,要体现科学性、基础性、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层次性、时代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原则。  

6.立足实际,以我为主,谨访误区。  

(1)过分注重跨学科交叉渗透,忽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过分强调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明确考点与热点的结合点,即用考点分析热点,并找准切入点)。  

高考过后,大家最关心的也莫过于今年的考题考了什么热点,抓准热点及设问角度的教师和学生欢欣鼓舞,反之,则倍感沮丧。有时明明是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师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试题中并没有如期出现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有些涉及国际政治的问题既敏感又灵活多变,命题难度很大,命题时采取了回避或间接反映。有些国内热点问题不仅考生做了充分准备,甚至妇孺皆知,对这样的内容进行直接考查,固然对于正确引导中学教学来说十分有益,但从区分学生的智能水平,利于选择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则是不明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延伸到了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平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训练了我们的思维,这种能力已经在考试中得到认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素质会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不必为此患得患失,应该继续保持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在热点问题的教学上,应切忌一味堆砌资料,以热点完全取代双基等错误做法,提倡紧密结合考纲和教材内容进行热点问题的教学,提倡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3)过分迷信外地“名师、名校”的经验介绍,忽视本校实际。  

(4)过分强调用“名师、名校”的试题来突击训练,猜题押宝。  

(5)盲目听信各种小道信息。

     来源:网络|http://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