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 什么样的学校适合我?什么样的专业适合我……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面临着填报志愿的困惑。有专家指出,考生可以运用三个依据和三维定位法,确定自己的志愿。
高考咨询专家张才生指出,三个依据包括:一、招生政策和网上录取规则。如果对这些了解不够,填报时容易出现失误;二、高考成绩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分数基础上,考生必须认真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哪里,能力倾向适合干什么;三、高校的实力和高校往年的录取数据。意向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生源状况、近几年和今年的招生计划的增减等,都是填报志愿的依据。
“根据这三个依据,考生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定位。”张才生说。
首先,是发展目标定位。经过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学习,考生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具备了对未来职业的某些认识,已经对将来要从事的某种职业有一种基本的意识、倾向。在填报志愿时,考生一方面要分析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这个职业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专业教育,还要根据选择的专业看哪些学校设置了这些专业。
其次,是个人条件定位。无论是考前填志愿,还是估分填志愿,还是知分填志愿,都要考虑高考分数,从估计的分数或者已经知道的分数看,我适合读哪个批次的学校,适合读这个批次的哪个层次的学校。接下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定位,身体受限的专业就不选,身体不适合的学校就不报。此外,还要看考生自己对办学地域的要求,比如身体对气候等地理环境的要求等因素也要考虑。
第三个维度是学业成本定位。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投入,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最近几年兴起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完全按照办学成本收费,考生在选报志愿时就要对学费、书费、生活费等有一个清晰估计,还要考虑读这个专业、读这个学校,能不能在预期时间内产生回报。
“经过三维筛选,符合考生要求的学校自然就逐步清晰,找出这些符合要求的学校后,考生再根据录取规则来排列,合理科学地安排志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