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心模仿,模仿到位
读不仅仅是为了把所学的东西背下来,同时也是观察和模仿的过程。语言学习必须通过模仿才能学会,朗读也是。 教师可以选择发音准确、难易适度的录音材料供学生模仿。读速慢有利于听清每一个单词的确切发音,便于进行逐词逐句的模仿。词句读得准确,段落朗读才有坚实的基础。
模仿是一种需要反复进行的实践活动。语言如同音乐,吐字与音调升降过程中有许多细小的修饰,并不是一两遍就可以听得出、学得会的,必须反复地听,加深印象。听得越多,品味越深,才能学得更像。材料太长容易使人听得疲倦,所以模仿的朗读材料以短为宜。
模仿要到位。首先是发音。每一个音素(尤其是元音)都要发得清晰、准确。只有每一个词的发音准确,才能保证句子朗读中词词清晰。模仿中还要特别注意连读和失去爆破。在具体语境中,有许多单词由于受到前后单词的影响而在发音的轻重、宽窄、长短方面有所变化。连读和失去爆破是比较典型的现象。有的学生单音、单词都发得很准确,就是连成句子时显得生硬,原因就在于连读和失去爆破掌握得不好。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句子的重音。句子重音表现说话人的感情和意图。同一个句子可以因说话人的意图不同而重音不同。例如:I am a student. 重读“I”,说明是我而不是别人。重读“am”,表示我说的是真的,我没撒谎。重读“a student”,强调我是学生而不是工人或其他的。因此,朗读模仿时既要注意语言特点,又要注意感情特点。否则就会造成朗读平淡,或因重音错误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3.朗读时要做到脑、眼、口、耳四者协同并用
大脑负责记忆,眼睛注视所读的材料,嘴巴大声地读,而耳朵同时又聆听朗读的内容。这样,一次朗读由于多种感官的同时介入,有着成倍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调动人的多个器官眼、口、耳输入大脑的信息要比单纯通过视觉储存到大脑的信息要牢固。通过视觉只能输入词形的信息,而通过朗读存入的信息是形、音结合的。
上听力课时,经常会碰到这样情况:有不少学生本来很熟悉的单词、句子,在做听力练习时学生却听不懂。如果把这些单词、句子写在黑板上,学生就恍然大悟而又懊恼不迭:我明明认识的啊,为什么却听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脑子里只储存着通过眼睛输入的英语单词的形的信息,却没有将有声信息通过耳朵与形的信息融合。所以,多听固然是解决听力问题的一个办法,熟能生巧嘛,而朗读对提高听力的作用不亚于多听。因此,坚持朗读,就不会发生看得懂而听不懂的事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中学、小学时学的单词、课文经久不忘,而成年后看的一些东西却不易留下印象。这里有年龄的因素,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字输入大脑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时候学的文章多数是通过朗读的方法输入大脑的,随着年龄增长,阅读量增加了,但是朗读却大大减少了。如此一来,记忆的牢固程度就会减弱。
4.通过朗读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
孤立的单词不容易记忆,而当它在句子里、文章中时,联系上下文就比较容易记住。经常朗读,接触到的生词、句式日益增多,如近音词、同音词、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及语流中音节的省略等,这不仅对听力,而且对灵活运用常用单词以及短语都十分有益。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型、段落,课外读物中碰到的名言名句、优秀的英文小诗和短文等,都是学习者朗读模仿的好材料。朗读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知识,包括词汇、句法、社会文化知识、科普知识、逻辑推理知识等。学生不必刻意去钻研语法,只要经常大声朗读并注意模仿运用,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所读的内容并将其说出来。
5.朗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朗读的训练过程都不要要求过高,也不要过急,否则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甚至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终生的心理障碍。初一年级应注重读音标准,能区分重读和弱读以及升降调。到初二要快速朗读,同时注意朗读节奏、爆破。初三年级要掌握短句、长句等各种句式,控制朗读语速,学会停顿。高一年级在学会停顿的同时要注意区分意群,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朗读视距。到了高二年级要学会边朗读边换气,同时要做到有表情地朗读。高三年级的学生要接触各种英语文体,增强对文章主题和写作风格的领悟和理解。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朗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镜敏.浅谈高中听力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2. (2).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
[3]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雪平.浅析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学园. 2010. (3).
[5]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