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随着一份份高校自主招生考核认定书下发到学生手中,2011年度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尘埃落定。
素有“小高考”之称,有着10年历史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火——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已从10年前的22所增加至今年的80所;北大、清华等高水平重点大学分别组成“北约”“华约”等联盟进行联考;与以往5~10分的加分幅度相比,今年不少高校突然将自主加分幅度提高到20~40分,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自主招生大战的激烈程度……
有专家认为,自主招生之所以会火,一方面源于高校的推动,另一方面源于考生、家长,甚至中学的盲目追捧。原本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而设置的选拔,最后会否变成趋之若鹜的全民赶考的盛宴?
自主招生“权当练兵”
2001年,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教育部以自主招生作为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并在江苏省率先试点。然而由于试点规模较小,这一创新举措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
2002年,教育部扩大了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授权22所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根据当时的规定,自主招生的招考人数只能在计划人数的5%以内,因此22所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总共才招数千人,平均每省只有百十人。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的高校和招考人数不断增加,使得自主招生已不再神秘,渐渐从少数尖子或特殊才能考生享受的优惠考试,变成大多数考生趋之若鹜的“小高考”。
2011年,自主招生持续升温,面向的学生更加宽广,加入的学校也更多。“北约”和“华约”等联考联盟的首次出现,既让高校得以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又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参加自主招生变得更方便、更简单。
从流程上看,备战自主招生的考生需要闯过三大关:报名资料审核、获得自主招生入围资格、高考交出漂亮答卷。而如何获得入围资格,自然是考生能否最终顺利入校的关键。
一般试点高校,都要求考生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如在文学、艺术、语言、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等,但每所试点院校的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如果高中期间曾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等相关奖项,无疑是获得高校自主招生通行证的重要砝码。
梁静雯(化名)是广州华师附中高三学生,高中曾在全国英语竞赛上获得奖项。参加完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笔试后,她发现自己2月份在学校的时间出奇的少——从复旦“千分考”,到“北约”“华约”联考,再到“理约”的笔试,穿梭在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考场,是她2月份的行动轨迹。
据了解,在华师附中,有约300名学生参加了至少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中有100名是学校推荐的,其余都是自备申请材料和介绍信被高校采纳,通过自荐形式参加的,合计约占该校高三学生总数的60%。
“老师经常提醒我们,高考才是主战场,自主招生考试就当练练兵,给自己的高考多拴上一道保险,这是对待自主招生的应有心态。”梁静雯说。
“三足鼎立”造成“暗战”加剧?
不仅考生和家长对此寄予厚望,高校、教育部门和研究学者,都对高校自主招生这一高考改革趋势表示看好,并把自主招生视为高考改革的风向标。“通过更灵活掌握选拔人才标准,高校在招生改革探索的道路上也确实迈出重要一步,选拔人才的标准进一步明晰,考生的惠及面也不断提高。”一位长期研究高考改革的教育专家告诉记者。
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北约”“华约”“理约”等三大联盟的三足鼎立。往年,北大和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笔试总会安排在同一天进行,然而今年三大联盟却把各自的联考时间分别错开。这在为考生节约考试成本,给考生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三大联盟抢生源的“暗战”。
从4月初各大名校陆续完成自主招生面试后,“抢生源”就当仁不让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首要任务。据广州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级长透露,各大名校今年自主招生的加分幅度明显高于往年。由于今年自主招生三大联盟错峰笔试,导致同时获得多所名校加分的考生大幅增加,结果一些大学私下找中学索要加分名单,设法“策反”同时被其他高校交叉加分的考生。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北约”“华约”和“理约”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对峙,生源争夺尤为激烈。各大名校给分“出手大方”大约应有此意。
对于“北约”“华约”“理约”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招生时竞相“抢生源”的质疑,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对此表示认同。邱学青认为,高校积极主动求发展,这无可厚非。“若高校连抢生源的积极性都没有了,高校发展就没有希望了。国内高校不主动争取,拔尖人才就被国外高校争取过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招生这一被众人寄予厚望的高考改革模式,已不仅是名校的专利。
2010年3月起,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报名办法,中职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直升高职,无需参加成人高考或“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高校自主招生是目前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部分试点高校探索实行自主测试,与高考不存在替代关系。一些高水平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联考,是对高校自主招生形式的新探索。同时,教育部还将鼓励高校积极探索综合评价选拔方式,重视联考的考试安全及公平性。
招生联盟应避免恶意竞争
在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火热的背后,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分别参加了三大联盟招考的梁静雯告诉记者,很多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都评价试题比平常备考的高考试题更灵活,难度也比较大。“‘华约’联考的数学题目不少是来自奥数的竞赛题,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即便是平时数学成绩不错的,也很难在这样的考试中获得佳绩。”
广州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中心主任梁锦文在研究了三大联盟的招考试题后也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没有可比性”。“‘华约’和‘北约’的试题都明显超纲,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超纲’程度比较高。”
试题超纲的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过低,最终影响了招生生源。据北大招生办负责人透露,2011年北大面向广东自主招生人数有所减少,分析原因,与今年广东考生应考通过率低不无关系。
尽管各校招考试题的难度不尽相同,可梁静雯并不认为自己的备考节奏因此而改变。事实上,在参加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梁静雯的家长成为了她的坚实后盾——从招考信息、优惠政策、考试形式等各种信息搜集,到推荐信的撰写、申请材料准备等,家长们分工明确,早已做好了全家总动员。
“这是今年自主招生中的另一个有趣现象。与其说是考学生,不如说是考家长。”据梁锦文介绍,随着今年自主招生的火热,自主招生考前培训班也应运而生,且学费昂贵。然而由于自招考试出题灵活,培训效果也不见得理想,反而给考生增加了负担。同时,还有培训机构专门推出了针对考生家长的咨询服务,指导家长如何准备材料和报考学校等。
广州执信中学高三年级级长黄培英老师告诉记者,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执信中学每年都会在开考前开一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校方向家长传达两个观点:一是不要盲目跟风;二是要有选择地参加,可以报一至两所学校的考试。
然而与校方想法不同,更多的家长则希望能够让孩子多参加这些学校的自主招考。一位家长表示,虽然自己知道孩子最后也只能读一所大学,但还是希望能够多争取一点机会,一方面是练兵,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碰碰运气。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参加了考试的学生也将自己的行为归纳为“趋之若鹜”,但他们称这是情非得已。
另一方面,针对三大联盟三足鼎立的现状,有专家认为,三大联盟应学习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的成功经验。在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的自主招考中,考生享有无限的选择机会,可以报考任何心仪的大学。“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联盟与联盟间尽快制定规则,而不是彼此‘打架’,避免恶意竞争、垄断资源和暗箱操作,不要让招生结盟演变为换汤不换药的‘小高考’。”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国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