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消息传来,一时引发舆论热议。热议背后,引人深思:哪些高校将面临生存挑战?生存挑战该如何应对?“存亡危机”,究竟是“危”还是“机”?
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部分高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甚至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10年将进一步提升,高校生源仍有很大潜力。高校到底是否应该未雨绸缪、是否应有忧患意识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多年规模扩张之后,已经到了必须切实提升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时候了。
不论是生源数量减少,还是参与国际竞争,中国高等院校面对的关键挑战实质是如何提高质量,把中国高等教育切实做“高”做强。今天本版刊发相关报道和言论,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话题,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源不足 “狼”要来了
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面临生存挑战的消息,让一些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感到不安。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办主任李武告诉我们:“近几年的招生形势确实越来越严峻,去年我们在北京计划招生400人,实际录取210人,而真正报到的只剩170人。”他说,2008年以来,全国生源持续减少,录取率又不断攀升,考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对我们这样的民办专科院校来说,情况不容乐观。预计今年的招生情况会更加严峻。”
看样子,对部分高校而言,“狼”真的要来了!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龄儿童就逐渐减少。“1990年后一直到2000年,我国年人口出生量呈波动式下降”,北京大学(微博)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介绍道:“1991年比1990年锐减612余万,假定大学新生年龄集中分布在17—19岁,那么2008至2010年,各地高校必然遭遇考生明显减少的问题。可以预期,受到十几年前出生人口规模减少的刚性约束,近年出现的大学考生减少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一直持续到2017至2020年左右。”
十几年间,生源减少的“多米诺骨牌”逐渐从小学传导至高等院校。《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以山东省为例,其高招学龄人口已经较高峰年明显下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德禄认为,如果没有大规模人口迁移,未来18年,山东省内高招学龄人口将基本维持在每年100万左右。
生源下降同时,由于大学扩招政策及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走高,于2009年分别达到79.2%和24.2%。
生源下降对部分高职学院产生了较大影响。2010年,北京市很多民办高职学院都没完成招生计划,部分民办学校只完成招生计划的1/3。据报道,2009年,北京市97所民办院校中,只有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