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热评“异地高考”:杜绝制度不公户籍改革是本

阅读:37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5/12 15:29:50

要真正实现异地高考的话,还要和户籍制度改革联系起来。杜绝制度导致的起点不公,户籍改革是本,其余都是末。

还有不到一个月年度高考就要拉开大幕了。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教育部则主要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这消息当时引来一片欢呼,因为它至少表明,与现行的完全禁止异地高考相比,原本坚如磐石的问题有了松动的余地。现在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想必那些涉及到的家长都会非常关心。古代更面临这样的问题。此前做过《高考移民·冒籍》,讲的也是这类事,此番续作一篇。

宋朝方勺《泊宅编》里有一段自白:元祐中,东坡帅杭,予自江西来应举。引试有日矣,忽同保进士讼予户贯不明,赖公照怜,得就试,因欲荐送,遂获游公门。这就是说,人家把方勺的籍贯给告了,因为东坡斡旋才过关。户贯即乡贯,就是户籍、祖籍。今人耳熟能详的籍贯一词,王曾瑜先生认为大致始于元明。方勺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一说是严濑(在浙江桐庐)人,无论是哪里的,显然都跟江西不搭界,这就难怪同学要举报他。古人很重户贯,谈论什么往往摆在首位。《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典韦计擒一壮士,捆来见曹操,操下帐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命坐,问其乡贯姓名。壮士曰:我乃谯国谯县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大闹飞云浦之后知府押了文书,委官下该管地面,各乡、各保、各都、各村,尽要排家搜捉,缉捕凶首。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东坡如何摆平方勺的户贯我们不知,但参诸当下高考,可知这是完全可以操作的,叫做高考移民罢了。

洪迈《容斋续笔》说他家藏有宋真宗咸平元年(998)的登科进士名册,用的尚是唐制,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先列主司四人衔,名姓官职之外,并有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等。一番啰里啰嗦,才到那一科的状元孙仅。而洪迈从中惊奇地发现,这一榜共有五十人,除了第九名的刘烨,余皆贯开封府,全是开封人。他奇怪的是不应都人士中选者若是之多,疑亦外方人寄名托籍,以为进取之便耳。他的推测不错,赵翼《陔余丛考》给出了答案:此盖因籍贯严而皆寄籍京尹也。这些寄籍的学子,就是彼时的科举移民了。《元史·胡长孺传》亦有一例:长孺本永康人,宋咸淳中从外舅徐道隆入蜀,铨试第一。则宋乡试又有不拘本籍者,盖仍用本籍乡贯而就试于他府耳。当然,作为元朝第一等级的蒙古人是享有特权的月鲁不花本蒙古逊都思氏,随其父任就试江浙,乡闱中右榜第一,则元制蒙古人亦可就试各省矣。赵翼还说,白居易守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希望以杭州籍贯得到解送取得参加考试的资格。其中张祜负时名,以首冠为己任,既而徐凝至,两人因此还先有一番较量。

《陔余丛考》又引《闲居诗话》云:福州人周总,(宋仁宗)天禧二年(1017)值诏下,赴乡荐不及,有故人为谯郡守,往投之。而国家申严条约,不许寄籍,遂认其郡吏周吉为父,三代名讳亦从之,果预荐。为了录取时取个巧,不仅甘愿给人家当儿子,还要波及祖宗三代,这该是最没办法的办法了。周总的父亲当然很不高兴,寄诗曰:文章不及林洪范,德行全亏李坦然。若拜他人为父母,直须焚却蓼莪篇。周总的下策也说明,宋时对举子籍贯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不得寄籍之令,不是三令五申吗?《宋会要辑稿》载,太祖开宝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诏应贡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取解,不得寄籍;太宗淳化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诏应举人今后并须本贯文解,不得伪书乡贯,发解州府仔细辨认,如不是本贯……并不在解送之限;至道三年五月九日诏令今年秋赋举人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寄应,等等,每每伴以严厉惩处。但如当时及后世所见,总能给人找到突破的办法,开封府地位特殊,比它州府更易得解,也可能最易突破,因而寄籍开封府的最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情况下,假如政令还能发挥一点儿作用,也是全凭能人的自觉了。吴曾《能改斋漫录》中,陈君行教育子弟:汝处州人,而户贯开封,欲求事君,而先欺君乎?宁迟数年,不可行也。

晚清李汝珍小说《镜花缘》第一次提出了女子在受教育方面应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力。按照李氏设想,女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政权机构,与男子一样分享权力。在第六三回论科场众女谈果报里讲到了户贯问题:若花趁大家谈论,将闺臣拉在一旁道:阿妹可记得去年缁氏伯母要去赴考,我们商量要在县里捏报假名?……那时恐岭南籍贯过多,把他填了剑南。谁知刚才秀英阿姐所説之人,恰与这个姓名、乡贯相对,年岁又一样户贯问题,当真有一以贯之的意味了。何以至此?再用《元史·胡长孺传》的话说:今江南人多有寄籍顺天,屡禁不止,盖时际升平,士皆自奋于功名之路,固非条教所能尽绝也。

在袁部长透露消息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李逸平即认为,要真正实现异地高考的话,还要和户籍制度改革联系起来。信然。杜绝制度导致的起点不公,户籍改革是本,其余都是末。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