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课程标准的研究,这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例如,《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总量过于庞大,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师应依据什么原则对于“很肿”的教学内容进行“健康瘦身”呢?第二,哲学理论体系被重新建构,与教师头脑中的“思维定势”存在冲突。教师需要依据什么标准来理顺关系,重建理论体系新思维呢?第三,就基本原理而言,耐读性增强,但通俗性下降,面面俱到则面面不到。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据什么原则来把握教学的层次,以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新课程的课程标准。
具体到教师每一天所面对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时,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教学实际的统一。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每一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使其能够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标准等,以期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其功能性,是有效的教学目标。制定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意义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在我看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力求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间的关系和谐。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个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体。在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三维目标内在关系看,知识目标是教师所讲授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载体。知识目标要服务于能力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能力目标是统筹知识目标的主导和灵魂,使知识目标的实现超越单纯“就知识论知识”初级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凸显了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统领知识目标的实现。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要强调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性,避免强调知识目标而忽略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情形。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摆正知识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不单纯强调也不有意弱化知识教学的两种教学倾向。
第二,力求教学目标和教材间的关系和谐。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什么”;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展示而达到的一种行为变化的结果,它主要回答“达到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统领着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教材,不是为了教完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而使用教材。
例如,《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庞大和复杂,教师如果只是在教教材,仅仅满足将教材的具体知识点教给学生的话,那么,课时一定不够使用,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三维的教学目标来统筹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话,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臃肿”教材对于教师教学的束缚,真正做到活用教材,驾驭教材,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矛盾的突破口,相对从容的完成教学目标。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教师理顺教材和教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疲于奔命与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