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4)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4.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专政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
5.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2.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亚洲革命风暴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亚洲经济的发展
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3)世界经济的发展
11.现代科学技术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三)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