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9000多名考生参加复旦大学的“千分考”;2月19日,6万多名考生参加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7校联盟水平测试;2月20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13校联考犹如马拉松;2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领衔的“理工系”联考即将上演。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利(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确有进步意义,甚至代表着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但不得不说,眼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大多以城市学生为“本位”,甚至为城市学生“量身打造”,这体现在报考、考试、面试等各个环节。
就报考环节而言,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重点中学,有些尖子生可以获得多次考试机会,而农村学生获得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高校更加偏爱城市学生,在报考名额分配上向城市重点中学倾斜,比如一度引起极大关注的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大多是城市重点中学,此次“北约”、“华约”联考,报考者大多被要求获得过全国性竞赛奖或省级竞赛奖。并且,自主招生考试在大城市进行,方便了城市学生,却让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望而却步。
就考试环节而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更加偏重书本之外知识的考察,同样对“见多识广”的城市学生有利,对农村学生不利。且不说有关“社交网络”这样的考题,即使是“如何分辨东北大米和南方大米”,也会让很多农村学生傻眼,因为他们一年到头只吃自家种的稻米,甚至从没见过其他地方的大米。如果将考题改为“大米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恐怕就是农村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让许多城市学生干瞪眼了。
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哪些“综合素质”呢?仍然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考生有没有文体特长、球打得好不好、歌唱得好不好、舞跳得怎么样、会不会画画、会不会弹琴等,而在这些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差很多,根本没法比不是农村学生天生比较笨,而是他们根本没机会、没条件锻炼这些素质。比如他们想唱歌,但有的学校连音乐教师都没有;他们也想参加各种兴趣班,但他们放学后要帮父母干活,放假时要打零工凑学费……反过来说,如果以农村学生为本位,评价学生在意志坚强、心理健康、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相信农村学生就要占上风了。
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这种让国人备感忧虑的现象,与高校招生改革对农村学生不利有着直接关系。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较少,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投入体制的错。农村学生已经受到了不公平对待,高考招生环节的改革应该试图弥补这种不公平,而不能反过来加剧城乡教育不公,甚至让农村学生成为招生改革的“牺牲品”。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经说过,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但愿高等院校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在招生改革中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以更为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农村考生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