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伪探究”为“真探究”

阅读:17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26 22:23:55
让“伪探究”为“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也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具有很强区域性和实践性的中学地理课程,现行地理教学中学生却很少接触客观实际,因此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即探究式教学。也就是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习问题”,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伪探究”形式谈谈如何实现真正的探究。
    一、建立合理的探究小组
    探究式教学把学生放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地点和学习环境中,针对“学习问题”进行主动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自控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地理知识、情感需求、自我调控能力不尽一样,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同时,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地理探究学习小组是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探究目标的最佳方式。这不仅有益于问题探究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努力中学会探索研究、倾听别人意见、表达个人观点和共享地理成果。
    建立地理探究学习小组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研究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在组建方法上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问同质、条件均衡”的原则建立多个探究学习小组(每组2—3人)。组内异质,就是使同一小组内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能力、表达素质等各有千秋,以期能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间同质,是指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大致相等,这样可以使班级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探究式学习的主课堂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内,有些地理课题的探索要在课余、校外进行,这就是条件均衡。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课题,邻近的两个小组还可组成一个大组。为了便于开展活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召集协调人,而记载、总结表达等任务,根据不同的课题组内可以临时推选专人负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二、确立合适的探究课题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认知主体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等)。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不时产生矛盾冲突,这些矛盾首先表现为“问题冲突”。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所以,确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并宜于学生开展探究的地理课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
实验伊始,学生还不太了解探究式的地理学习方法,又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可以由老师直接创设问题情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一些探究问题。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是课本中有的,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实践适当超越课本。比如,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几乎各单元都有相关环境保护的课题,如果仅将课本现成信息进行传授,只能使学生感到头绪繁杂、知识冗长,就会大大降低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因此可将课本中枯燥的结论转为学生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究中学到知识。通过潜移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善于发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学习问题的意识)得到了一定发展,一段时间后便能够主动“发问”,这时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对这些问题作适当指导、调整。
    三、留足自主的探究时空
    探究课题确立后,学生要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合作并归纳出问题的结论,这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开掘潜能、发展智力的“关键之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潜能,只要外界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这些潜能就会自然地释放出来,潜能也就变成了现实。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指导适宜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足的探索资源等显得尤为重要。
    要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实践性是很多地理课题的特色,学生只有通过实践调查才会有感性认识,这要比在地理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尽可能地结合新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去探究。
    要舍得给时间。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探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个体对探究课题的结论的预先未知性上。这样学生就需花时间去查资料、去讨论、去实践、去总结,也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索,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要舍得放“权”。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保姆”式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减少教育权威,还自主权给学生。中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欲望会驱使他们取得成人预想不到的成功。
    要适时启发。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能力不等于不要老师,更不是可以放手不管,学生毕竟不是科学家,他们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对探究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提出规范要求。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探究有序进行。要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识咨询,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高效运行。要提供必要的地理数据、资料,使学生少走弯路。要适时启发诱导,对困难学生的关键问题稍作点拨促成突破。但是,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
     四、形成积极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化探究学习的成果,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这一点,对于探究式教学尤为重要。
    1.鼓励成果的多样性。个人或学习小组根据问题,经过探究,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新认识新看法,这时就需要交流展示探究成果。交流成果的过程是学生再次检验自己结论的过程,也是同学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是知识结构系统化的过程。同时,通过成果的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学到他人的探究方法,学到他人的总结方式,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探究水平。交流展示的方式不限,可以列出自己的成果提纲,可以宣读本组的地理小论文,可以演示自己的研究步骤,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
    2.突出学习的过程性。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习结果,但更注重探究过程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也许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有价值的是他们在每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创新意识、研究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评价的综合性。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要体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评价的功能应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为此,评价的内容要多维,要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获得的情感体验,运用和掌握的探究方法,取得的学习成果。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可以是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全班点评。
    4.体现评价的激励性。不总结就不会有提高,不评价就不能明确方向。评价,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就值得鼓励,努力探索了,就值得表扬。正面引导要贯穿于整个地理探究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争取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地理探究行列。第二要肯定成绩,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掌握了新知识、新方法,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
    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已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变,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再仅是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养成素质。无疑,探究式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来源:  编辑:lujunjj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