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1 “绿卡族”止步高考
焦女士是“绿卡族”,在众多非京籍孩子家长中,她已算是少数幸运分子。因为她的“绿卡”身份,她的女儿中考时并未受到太多限制,可以与其他北京户籍学生一样,自由报考想上的学校。就这样,孩子最终考入了通州区一所普通高中,因为理科成绩突出,孩子一直排在该年级前10名。
但“绿卡族”可享的升学待遇,目前也就止步于中考。孩子到哪里高考,一直是焦女士的“心病”。在寻求解决之道的几年中,焦女士在网上认识了一群与自己有着类似困惑的家长,这些人如今已形成了自己的群落,经常彼此交流。
难点2 回乡备考无人照料
焦女士说,与很多“绿卡”家庭一样,他们也面临回不去的难题。她说,从1999年来京后,他们夫妇已在京购置了房产,两人的事业也都在北京。“山东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除了孩子的姑姑。”焦女士说,之所以迟迟不送孩子回老家,还是担心孩子在老家无人照料,而她若是陪孩子回去,在京的工作就要泡汤。
就这样一直纠结着,孩子已升入了高三。她只能陪着孩子回山东,报名高考。报名只是第一步,之后孩子和她还要在北京和山东往返数次,才能把手续办完。
难点3 北京与山东教材不同
焦女士说,由于北京与山东的教学安排不同,孩子在山东报名后,还要再次返京参加会考。“1月16日,我们开车刚把孩子送回山东。”焦女士说,由于家中没人照顾,她托人找了一所寄宿中学,路费、打点关系、准备孩子生活用品等,花了近1万元。
现在最让她烦心的还是教材,“女儿从北京带回去的教材全不能用,要找齐当地的教材又特费劲。”
“我并不想说我为北京做了多大贡献,我每月交税,但也就二三百元。我只是希望通过努力,在北京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焦女士说,无论北京人,还是外地人,大家都是国家的孩子,“为人父母,如果生了几个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应该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家庭如此,国家也应该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