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惨淡经营”的春考还做什么文章

阅读:31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21 9:23:52
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于今年12月18日举行。据报道,这次考试的报名和参考人数下降到了3000余人。与2006年的12022人报名相比,春考的热度可谓一路下滑。
作为一项高考改革,始于2000年的春季高考,从最初的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直辖市、自治区试点,到现在仅存上海、天津。春考遇冷的原因不外是,作为落榜生的考试,随着高考升学率提高,报名人数自然就减少;加之参加录取的学校没有名牌与重点,也就不受考生关注。
从上海教育部门的表态看,春考还将继续。有两大理由:一是给学生更多选择;二是春考是对秋考改革的试点,有很多特点和优势,如考试不分文理科,一人可填报多个志愿,若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可自主选择其中一所高校报到等。
春考的很多操作,确实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但在笔者看来,其陷入惨淡经营,正由于没有彻底贯彻某些高考改革精神,其中一条就是,扩大考生的选择权。
从扩大考生选择权出发,春考可做的文章很多。首先,可允许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而不是将报名方限定在“落榜生”(往届毕业生);其次,可允许所有在沪高校,以及有兴趣参加春考的外地高校参与招生。这样一来,春考将极大程度激发考生的热情,就不再局限于少数落榜生选择少数一般院校。
但问题随之而来:其一,秋考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更多的考生会选择参加春考;其二,高校将面临真正的选择,试想,如果春考中有名校参加,一些秋考中被一般高校录取的学生势必会放弃录取、报到,而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春考;其三,大学的招生成本增加,同时需结合招生改革,调整培养管理措施。
事实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春考的设计,才将考生报名资格限定为往届生,也才安排少数一般院校参加。这与春考所宣称的扩大考生选择权,无疑是背道而驰。如此春考,考生不爱,也不受学校待见。
这样的设计,从本质上说,是既想改革,却又不愿意放权,于是以不影响教育部门、学校利益为前提,构思改革方案。其结果必然是,公众所期待的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并没有形成。
这是春考改革给高考改革的一大启示。要推行高考改革,必须真正放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以这样的思路来分析春考的出路,除上述调整之外,另一条重要的改革思路是,将春考作为一次学业水平测试,考生可用这一测试成绩,去申请高校的自主招生,同时可申请四五所学校,可同时被这些大学录取,被录取之后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按照这一思路,一年中将不止有春考和秋考,而可一年多考,比如三次,每次考生成绩都有效,都可用于高校的自主招生。这是真正意义的多次考试、多次选择,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完全自主选择。
 
     来源:东方早报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