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以人为本话课改

阅读:90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1/30 18:50:04
摘 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本文就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被扭曲,新课标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内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等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  学生主体作用  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中阐述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即是说,新课标赋予教师新角色的神圣职责是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作用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简而言之,历史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拥有足以能动地发挥自己潜能的时空,教师只是学生知识成长的引导者、身心发展的领路人、思维创新的点化手。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轴,教师是轮。教师及教材、教学媒体、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等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这一中心运行。教师的“教”凸显出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的活动中去,学生真成了喜做驾驭学习活动的主人,绝非充当受教鞭主宰、被牵绳束缚的奴隶。总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而是乐做善学的生命主体。
二、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扭曲
中国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影响颇深。虽新中国对教育作了许多大胆改革,并学习借鉴了一些国外先进经验,但总的说来,基本是“生吞苏联”、“活剥美国”。尽管传统教学中有时也在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因评价标准、用人机制等都尚未跳出应试教育的旧圈子,从而使得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成了空话,并未落实。在这教育转型过渡期,从学校到社会,一方面新课标强调课堂必须要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长远性效能,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旧的管理机制、用人体制及高考选才方式等都又不得不促使教育必须“适”时务——满足当前各种考试的功利性需求。教师为应付各种考试,求分片追,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培训学生的“背多分”应试力。处在矛盾中的历史课堂,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意志、张扬个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潜能的大舞台,却成了单纯的应试思维训练场。这样的课堂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以人为本,学生主体地位被扭曲或错位。创新型人才从何而出?诺贝尔奖又怎能垂青呢?
  附件大小:25K  附件下载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zywcoo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