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美学教育

阅读:10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25 19:32:26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一项基本任务。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或美育。中学历史美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正确区分,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把美育植根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中,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取之不尽,下面我介绍几种途径:

一、在文学的殿堂里领悟美育

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文学作品浩瀚如大海,我们在讲授中国文化时,大可引领学生去文学的殿堂里摘取一些素材来加强美育,如吟屈原的《离骚》感受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读李白描绘祖国山河的诗歌,感染诗人的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念《敕勒歌》想象一番了无边际的旷野、牛羊成群地在草原上奔跑的情景,再如看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时遥想一番古战场景色,雕塑一位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在学到毛泽东《七律·长征》时,让学生领会长征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那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在艺术的奇葩中培植美育

历史教材中艺术作品也举不胜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绘画作品,如《胡旋舞》、《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等,教读这些作品时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欣赏隋唐乐舞的阴柔之美,北宋时期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色以及蒙娜丽莎不假修饰的装束,意味深长的浅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优美自然体态和人文气息造就的美;另一类是一些雕塑的艺术品,诸如《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兵马俑表现的秦朝军阵的雄伟气势,个体形象的传神以及莫高窟神态各异的佛像,金壁辉煌的壁画,难道不能给人一种雄伟壮丽、沉重浓郁的美感教育吗?第三类作品则要数我国的书法,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颜体以及书圣柳公权的柳体再到草书大家草圣张旭和怀素的作品,欣赏这些作品能使学生领略到或气势雄浑或遒劲飞舞的美的感受。

三、从历史人物的光辉中折射美育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但自近代以来,她便成为一个任人宰割、背负沉重屈辱的多灾多难的国家,无论哪一阶段的历史,都不能遏止优秀人物的涌现。古有忠贞爱国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犯颜直谏的魏征、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近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呕心沥血的孙中山……这些人物虽已在尘嚣中走远,而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光芒却足以光照千古,永留史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光辉形象来培植学生的美育。

四、从历史事件的感染中培养美育

虽说中国农民战争史是辛酸泪水浸泡过的历史,尽可以说由于农民意识较狭隘,觉悟不先进,没有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革命纲领而归于失败,然而其为生存而揭竿而起的壮志,其气吞山河浩荡宏大的毅力,足以让我们震惊,我们也足以从其浩荡宏大背后的艰辛中感染到他们推翻君的勇气,挽救国家和民族的那颗拳拳赤诚之心。

尽管辛亥革命的硝烟被袁世凯的阴谋换来了假共和,尽管我们常常提到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导致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也未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想到这些,我们的心依然沉重,可是每当想起孙中山振臂高呼民主共和,弥留之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铿镪话语时,我们的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热血都在沸腾。因此在教读这些题材时,我可以采用以史激情,以情发志来加强学生的美感教育。

  附件大小:26K  附件下载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zywcoo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