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要求是: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教学中,注意归纳、比较,让学生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还列出了相关实验的教学建议。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加深扩大教学内容,省教学要求中没有列举而教材中有的物质或性质,可作为知识性介绍,但不作考试要求,比如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3.从实验或生产或生活实例中认识物质
新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努力去创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个性得到发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前面谈到钠、氯在教材中的编排方式,在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学习钠、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而其它元素化合物多数在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导引出物质进行学习,许多是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材已创设了不少教学情境,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从难以记忆变得印象深刻。教学中还可以自制多媒体提供一些学习素材,或设计一些实验强化物质性质学习。如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一氧化氮,可观察其物理性质,然后抽吸一些空气,可学习其化学性质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然再抽吸一些水,又可认识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还可以进一步检验生成的气体和所得硝酸溶液,该实验若精确进行还能定量分析,实验中学生能轻松地“魔术”般的现象中认识了该两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注意知识关联的立体教学
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易顾此失彼,学习抓不住主次,且现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不如原人教版教材,教学中更应该应注意知识的小结、升华、系统化。孤立的知识总是比有规律的知识难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同种元素的不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织成知识系统;还要充分揭示各种物质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各种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或异同的因素进行比较和推理,使新旧知识首尾呼应。元素化合物性质与存在、保存、检验、用途、制备等方面的联系,在这些知识当中性质是主线。随着教学的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就织成了一张网,同时把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和规律化,使之有序存储。另外也要加强与已学概念、理论知识的结合,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既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又能对已学知识的温故知新。这样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知识,以达到理解、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5.注意薄弱环节的教学
由于现行初三化学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反应规律上,化学用语的书写不仅仅是技能、技巧问题,实际上涉及有关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的理解,涉及所要描述的化学事物性质和变化的认识,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训练,逐渐形成规律性知识。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反应规律,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化学式(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方法等,都是现行高一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教学中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尽量采取板书示范,讲解书写要领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参与书写,不用直接投影方式。
6.注意高考试题的风格转换
分析研究近年各地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可以看到,许多试题都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很少有不涉及元素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制备等知识的试题。但是,单纯考查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与简单应用的试题逐渐减少,有的地区的试卷基本不出这类试题,元素化合物推断的大型题已经不见了,有的只以少量选择题出现。试题大多引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事物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的化学事物不一定是学生学过的,有些是学生完全陌生的。在化学概念、理论试题中,许多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但实际上是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考查考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考生要用已学原理知识分析思考题目给出的元素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或变化信息,依据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分析解答。即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能否依据题目的情境、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知识,理解实验原理,灵活运用实验知识技能以保证完成题中所设的要求,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从高考试题中分析,试题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试题不需要考生拥有大量的、或者很深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只要求学好《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所界定的有关物质即可,试题确实需要其它元素化合物时,可通过新信息的形式提供相关的物质。当然,这些高考信息给新课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以上只是从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特点、高一学生的知识状况、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等,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何落实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还需要教师们长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