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活气息

阅读:64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16 16:41:14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这就使得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提炼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有趣、有用。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理念,数学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一 导观察身边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如果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存在魅力,他们必定会兴趣大增,既而学习数学。例如,在教“我们的校园”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数、边谈话,结合具体事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二 再现熟悉生活背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心 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因此,教师要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教“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如教《认识人民币》,一开始我用小朋友经常存钱的储蓄罐引入并提问:“看到储蓄罐你会想到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之后,让学生猜猜买这个储蓄罐需要多少钱?由此引到人民币的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把儿童生活中的事物和数学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或用过哪些人民币?列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钱?力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生活有趣,数学真有趣。
三 提炼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一切 科学 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探索1元=10角小面额之间的关系,我创设了“好又多”超市这个学生经常去的场所,那里的“存包箱”需要投1元硬币。教学时我先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小朋友去过好又多超市吗?老师明天准备去“好又多”超市购物,这里存包需要1元硬币,可老师没有1元硬币,我只有许多1角硬币,谁能帮帮老师吗?给老师换一下硬币。”然后让学生用1元硬币换1角的硬币, 让学生思考:1元硬币可以换几个1角硬币?
又如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境……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老师当司机,做开汽车动作,老师后面(也就是汽车)有四个学生。汽车启动,老师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几个学生,汽车再启动,老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再问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2个学生,老师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同学(5个)。这样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和价值。
四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作用。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努力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完“比较”这一内容后,让学生找与其同岁的人,比自己高的人,比自己轻的人等,培养学生调查、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能力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有用的。
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课,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之后,我创设小组购物的真实情境,让课堂成为“购物超市”,课桌前摆放一些课前自己买来的一些真的学习用品,让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一部分学生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买东西,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学会与人合作,体验1元钱可以购买不同的商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来源:网络  编辑:Stephe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