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科学的评价走进我们的课堂

阅读:135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9/2 11:12:33

 

荣成一中 王丽群
【教学案例】耐心等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
在有效上课的过程中,尽管我使用了多种方法,虽然有很多同学积极参与,但有的班级的个别组的同学从来不起来回答问题,我希望的是各个组均衡发展而不是出现一边倒的现象。于是我又设立专项,这个问题只由这一个组的同学起来回答,结果没有人站起来。在他们正做思想斗争的时候,我又给他们想办法,“组长可以安排好同学们的答题顺序,保证每次都有同学站起来”。还是没有同学站起来,我又对全班同学说:“等这个组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了,其他组的同学才可以站起来,我看看谁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可真是心疼,再没有人站起来,我的课堂任务就完成不了了,虽然我表面上表现的是若无其事,但是我的内心着急的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当我想着,一位女生站起来,我们大家为其鼓掌。紧接着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时,他们组的第二位同学也站起来了,第三个…我也看到我们的学生有些拘谨,有些害羞。所以不是我们的学生不配合我们的老师,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心、用信心、用耐心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有了第一次,还会担心第二次没人站起来吗?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已讲了很多年,但在我们的课堂实践当中,学生真的自主了吗?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背景下所养成的习惯在“自主”的课堂中能适应吗?就像有的学生(学习比较优秀)跟我说:“长期的这种教育体制,我就觉得老师说的每一句都是正确的,我不想也不愿动脑思考或者说根本用不着动脑思考,直接把答案记下了就可以。”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题目让其思考。这位学生还告诉我他非常羡慕在电视上看到了课外兴趣小组,也希望自己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和亲手制作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指导。
【教学案例】理解学生,坚信 everyone is No.1
有一次朋友跟我说起她的儿子。从她所列举的事例中,我能感觉到她儿子应该是挺聪明的那种,但是我也感觉到他的叛逆,尤其是对数学的学习。他妈妈说他课后还去补习数学,但是却对数学课恨之入骨。究其原因,是数学教师上课提问问题时,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举手,但老师看他的时候是一种瞧不起的眼神,认为他不是优秀生,根本不会,只是瞎起哄。所以他对这位数学老师也是避之而唯恐不及。
还有一例,是在不经意中听到家长反映道:“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思路是正确的,只是没有按照老师的方法,结果老师没让孩子坐下,站了一节课。课后孩子找老师理论,结果老师说‘你没按照我的方法讲题就是不正确的’ 。”这个孩子后来非常恨这个老师的课,甚至有时候逃课,父母怎么做工作也没用。
上面的两个案例应验了叶澜教授的一句话:辛勤的“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创造的花蕾。没有那个学生生下来就想与老师作对,没有那个学生生下来就不喜欢学习。上述两位教师看待问题不客观,导致学生性格叛逆,这大概也是教师本身也不想得到的结果。如果教师能够大度一些,多理解学生一些,给那位举手的同学一个机会,给用另一种方法答题的同学以肯定,我想结果便会大相径庭。
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为每一名学生学业上的成材服务。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教师才能开放自己,接纳他人,才能与学生在心灵上得以沟通,才能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参与、创造、分享的和谐教育氛围。只有这样,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教师的评价才能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才能小心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好” 、“不错” 、“你真棒” 、“你太聪明了” 、“你已经超过老师了” 、“你是未来的爱因斯坦”等夸奖激励之词,不免会让人感到在勉强应付,敷衍了事,要么会有言过其实之嫌,效果适得其反。对学生的评价要真实到位,如“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如此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的总是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其激励效果不言而喻。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口头评价而得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展示。
     来源:  编辑:wlq905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