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实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阅读:293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17 13:06:06
③“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主题的教学建议
学习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后,为进一步深化微粒之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这一理论知识,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澄清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之间的区别,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性质、状态等的影响,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并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此外,氢键也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但它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氢键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一主题应多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深化理解,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体会化学这门自然学科完美地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独特魅力。
④“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主题的教学建议
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不仅有利于人类真正理解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新元素、新物质的发现和新理论的创设。在本主题的学习中,学生会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意义,了解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或收集化学发展史和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资料,在交流讨论中真切地体会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不但要掌握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具体知识(如构成物质的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各种晶体的性质等),还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从微观结构推断宏观性质的观念,形成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着手探测外在表象的思想,并让学生形成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总结规律,从规律中预测新知的能力。这种观念和方法论上的东西,不仅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更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知识的逻辑性较强,理论抽象程度比较高,在教学时根据其内容特点应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在呈现方式上要重视直观模型的运用,增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和微观角度的核心是理解微粒作用观,微粒作用观可以统领化学学习,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微观认识,并能够指导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时,应以微粒及微粒间的作用力为主线。首先以原子为微粒的第一水平,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特征;然后以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内容为第二水平,重点讨论化学键等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专门讨论物质的聚集,以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力的种类以及微粒的聚集程度为这部分内容的线索。
要注意将概念与实例相联系,采用宏观现象和事实、微观模型和描述、化学符号表征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
本模块有丰富的科学史素材,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惰性气体的发现,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等。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发现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发现的背景和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主要是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在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上的要求比其他模块要高。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重在突出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其知识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较强,适宜采用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法。纸笔测验要努力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了探查学生对微观知识领域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可以采用概念图技术。例如对于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以及物质的聚集形式(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这些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及逻辑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来画概念图,以此来检测学生对微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所以在测评时还要注意和实际相结合,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自己记录在探究过程中的进步和体会,教师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和面谈对学生做出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12
     来源:  编辑:hxsx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