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阅读:22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5 7:28:0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片解读
西周分封建示意图
历史地图是教材重要内容的补充,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抽象,只有把叙述的史实用地图加以说明,使我们对某段史实一目了然。新课标不同版本都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历史图示,人物、遗址、文物等,通过相关图示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发展规律。如西周分封建示意图,周人的活动开始在泾、渭流域,西周建立后活动范围逐步扩展到黄河、淮河一带,最强盛时,东到山东,西到甘肃,南达长江,东北到辽宁。再看秦朝疆域图,秦统一中国后,疆域进一步扩大,东至大海,西达陇西,北到长城,南到象郡,东北到辽东。通过两幅图示,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逐步形成。
.史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解析: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事、政治、财权、司法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达到顶峰。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6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易混概念:
1.专制主义——包括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及思想意识等广泛领域的统治形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制度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全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政府权力行使到全国各地、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全国各种军事、政治、财权、司法等权力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要观点及评价:
1. 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其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政权机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君主的权力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愈益强化;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在明清时期走向极端。
2. 
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加强和提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3.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个阶段。
(1)世袭制:世袭制是世卿世禄的官职世袭制度。这一制度决定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察举制: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
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这一历史进步的意义十分重大。有的学者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就是因为这一诏令,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与两汉察举相比,明显地前进了一步。具体表现是:(1)规定设立专典选政的中正官;(2)中正官主要负责品定士人的资格,作为任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4)科举制:科学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十分规范严密,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4.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我国古代的监察,主要是君主对官吏的监察。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机构及职能也愈来愈强化。
君主对官吏的监察,始于战国。最初,君主用自己的秘书——御史监察中央和地方的官吏。
秦朝设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佐贰,兼掌秘书与监察之职。
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
唐朝,全国分为若干10个道,作为监察区。
宋朝时,设立通判,监察州的长官。
明朝时,按察司作为监察权构。
完备的监察制度,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附件大小:825K  附件下载 来源:  编辑:ahhxb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