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

阅读:220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5 7:23:51
经济结构是一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并存的主要形式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近代后期(1919—1949年)还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近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益加剧,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而民族资本主义则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陷入困境的过程。虽然新民主主义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方向,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从现代化角度来讲,呈现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整个中国经济几乎是农业部门,其它部门或是需要农业提供原料,或是处于为农业部门服务的从属地位。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在缓慢发展,但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或殖民地经济)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出现,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开始破产,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官僚)先办军事工业后办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现代科学生产技术。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出现,以轻工业为主。这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从此主要由小农经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三部分组成,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经济。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同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同时,允许列强在华设厂,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创办,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机会。
这样,在1840—1919,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经济,形成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殖民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局面,由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商业遭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1919—1949,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是官僚资本逐步占主导地位,封建自然经济普遍大量存在、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
建国初到1956年后,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允许私人经济的发展。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结构初步形成。
19561978年,这一阶段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附件大小:31K  附件下载 来源:  编辑:ahhxb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