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试论深度挖掘教材备好化学课

阅读:123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7/27 8:49:27

 
      摘要:教学由“教”与“学”两部分构成,与教材作为中介连接起来。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事关教学的成败,效果的好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熟读教材,对其作充分具体的研究,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力求收到最佳教学效益。

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依据,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凭借和载体。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教学情景,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使教材的死内容变为活内容,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体现教材的作用。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一线的不懈探索,谈谈怎样深度挖掘教材备好化学课。
一、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挖掘
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
1.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对教材知识内容分层次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知识点,连成知识线,构成知识面,结成知识网;防止知识遗漏,便于学生系统化、条理化地掌握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知识的规律性和方法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注重能力点,升华学科思想,提炼知识规律,传授科学方法,培养各种技能。
3.知识的针对性和警示性:针对学习和解题中出现的典型思维误区指点迷津,警示学生避开错路,少走弯路。
4.知识的新颖性和前瞻性: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几年全市课标中考命题方向,以经典中考试题为范例,全面扫描中考考点和热点,总结命题规律和特点,展望命题的最新动向。
二、对教材重难点的挖掘
尽管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是重点,也不是每部分内容都要“平分秋色”,做好备重点工作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重点内容就是教材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如高中《化学》的重点是建立起基本的化学概念,既使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因此,应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的化学变化及物质组成的基础上。二是下教案时要确定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堂课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或何种技能必须明确,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化学教学中备课确定重点一般注意三条:①基本概念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方法。关键在于“基本”两字。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重点在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及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有了改变,只要抓住这关键所在,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中的哪种类型了。
在确定好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对教材难点进行挖掘。难点的确定不同于重点的确定,重点的确定是因为选择教学内容必须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难点的确定则主要考虑学习中的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更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确定教学难点从两方面考虑:①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认知经历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获得知识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故难点应有复杂性和城乡性。②学生认识知识是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学生掌握技能总是先技能后技巧的,所以,难点又要是那些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又带技巧性的。如化学计算中涉及到无数据、多反应、多步骤、联系知识面广同时又是新的方面的内容,就可作为教学难点内容。
三、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性的挖掘
教材中需探索性的内容非常之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入挖掘。对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讲深讲透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应该进行探索式教学,其效果会大不相同。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个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都相当重要。实验——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例如,在讲物质的性质时,可采用展示实物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得出结论。如酒精的性质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
  展示:酒精灯一盏,盛有酒精半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透明液体;
  演示:托盘天平一边放上述酒精灯,另一边放盛相同体积水的酒精灯,观察天平,学生描述:酒精密度比水小。
  演示:打开瓶盖,让学生用鼻嗅瓶口(注意正确方法),学生描述,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演示: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慢慢加入酒精并不断搅拌,学生描述: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相溶。
  演示:将酒精灯点燃,学生描述:酒精可以燃烧,具可燃性。
  演示:将少量植物油分别倒入盛有水和酒精的试管中,学生描述:酒精可以溶解某些有机物,可做有机溶剂。
  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实际是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酒精的性质。又如讲实验室制氢气所需药品时,可选用铁、镁、锌和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其反应现象,比较找出最适合实验室操作的药品,后自己总结得出运用锌和稀硫酸,因为其反应速度适中,产生氢气量较多,反应时间较长等有利于对气体的收集。
  四、对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的挖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有了新的含义。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它能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式方法,均可称为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做到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做到这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①充分利用实验启发,如将铁分别置于干燥环境中、潮湿环境中、水中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比较,启发学生总结铁生锈的条件;②补充启发性事例,如学习氧气的用途时可补充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工业上炼钢,动植物的生命需要等等,让学生理解氧气有哪些用途;③巧妙比喻进行启发,有些化学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乏味,效果极差。例如,对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8,理论讲述,定量分析,理解都十分困难,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样启发,学生会迅速理解。
  五、对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挖掘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和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是以教材内容为凭借,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向外延展和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处理好书内和书外的关系,要紧扣课本,适当补充书外知识,要用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和有趣的内容作适当补充,内容和教材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的挖掘
  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是指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以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①挖掘教材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②充分利用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勇敢精神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特别是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如介绍普利斯里发现氧,舍勒证明空气中有“火气”,拉瓦锡发现氮等等事例,都必将大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如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化学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找准与环境及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阅读有关资料,收看有关电视节目,广泛涉猎,精心备课,适时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当讲到空气的成分时,指出空气的成分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非常重要。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的破坏。在讲到能源时,介绍我国解放后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成就,指出当今能源匮乏,污染严重等问题,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意识。④利用教材中对易燃易爆物品的认识及防火防爆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去,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可结合一些化学药品的腐蚀性、毒性对人体造成伤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化学已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是学生看到了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